摘要:为深入了解失智症照护群体的真实需求,提升照护质量与照护者福祉,9月5日下午,杭师大失智症关爱小分队前往半山街道杭州熙鸿半山谷雨养老院,开展为期半天的调研与科普服务活动。从前期筹备到现场交流,再到针对性指导,团队以专业与关怀为失智症照护注入青春力量。
文/彭秋蓉 曹世华
为深入了解失智症照护群体的真实需求,提升照护质量与照护者福祉,9月5日下午,杭师大失智症关爱小分队前往半山街道杭州熙鸿半山谷雨养老院,开展为期半天的调研与科普服务活动。从前期筹备到现场交流,再到针对性指导,团队以专业与关怀为失智症照护注入青春力量。
一、“精”备:细琢方案待启程
为确保活动有效开展,团队在前期做足双重准备。一方面,结合认知障碍照护的特点,制定访谈提纲,重点聚焦护理员工作难点、心理压力及知识缺口,确保调研能发现真实需求;另一方面,在科普内容准备上,队员们查阅文献,向校内专家请教,将专业理论转化为通俗语言,并制作图文并茂的科普手册。团队成员表示:“调研是为了知道大家‘缺什么’,科普是为了送去‘用得上的’。”
二、“深”谈:倾听照护真困境
调研现场,团队首先与护士长徐老师展开交流。徐老师介绍,目前院内约一半老人存在认知障碍,常伴随强迫行为、睡眠障碍和焦虑等症状,且对固定护理员有强烈依赖,更换照护者易引发排斥。护理员普遍缺乏专业知识,在面对老人异常行为时感到困惑与挫败,长期承受身心压力,却缺乏系统心理支持,导致人员流动性较大。家庭照护者同样困境重重,他们多为亲属或保姆,无专业培训,在24小时照护中失去个人生活,还常因观念和误解加重负担。
在与护理员的交流中,任阿姨直言“挑战重重”:失智老人常伴随大小便失禁、情绪暴躁,护理过程中需要反复安抚。24小时随时待命的状态下,她几乎没有完整休息时间,只能靠散步和同事倾诉缓解情绪。护理员郭阿姨分享照护 86 岁失智老人经历:老人抗拒照护、有攻击行为与幻觉,她曾为了老人安全睡地上值守,喂饭时老人还会辱骂她。长期高压下,她开始担忧自己的心理状态。
三、 科普:靶向支招破痛点
针对访谈中暴露的难点,团队随即开展了针对性科普。 在理论层面,队员重点介绍“以人为中心的失智症照护模式”与“行为干预ABC理论”。例如,老人出现攻击行为时,应先分析前因和潜在需求,而不是直接制止;在缓解护理员情绪方面,团队分享了“边界管理法”,建议照护者每天留出短暂的自我放松时间,以维持心理平衡。
在技术层面,团队展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失智症照护者情绪检测与支持系统。护理员只需在小程序中输入日常事件和情绪,系统便能分析其心理状态,并给出即时建议,如正念冥想、调整轮班节奏等,还会生成情绪曲线,帮助照护者提前发现和调节情绪。任阿姨感叹:“有了这条曲线,我就能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到极限,不必硬撑。”
四、 聚力:共护夕阳暖人心
夕阳西下,活动在护理员们的热烈讨论中落幕。此次活动不仅帮助团队掌握了失智症照护的“进阶需求”,也搭建了高校研究与一线实践的桥梁。 老有所养,更需老有所护。杭师大失智症关爱小分队的行动,不仅是青春践行社会责任,更推动了“经验+理论+技术”的照护模式探索。未来,期待更多高校力量加入,共同为护理员赋能,为失智老人筑起更有质量的照护防线,让暮年时光充满温情与安心。
杭州师范大学失智症关爱小分队,是由曹世华教授领衔、聚焦认知障碍早期筛查评估与失智症照护的研究型志愿服务团队。小组成员常年深入社区、街道、养老院及医院,开展三大核心工作:一是认知障碍早期数字筛查评估,二是认知障碍与照护知识科普,三是为失智症老人及家庭照护者提供针对性志愿服务。目前,小分队的工作已获得多方专业支持,合作单位包括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阿尔茨海默病分会、浙江省大爱老年事务中心、浙江省医疗健康集团谷雨养老院、浙江省老年服务业协会、杭州市医学与老年医学学会、杭州嘉誉护理院等机构;相关活动也受到中国大学生网、中国公益在线、搜狐网、一点资讯等多家媒体报道,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
来源:小郑讲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