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阵子我清理手机内存时翻到自己五年前那条九宫格迎宾照,点赞三百六十八,评论九十九加,如今封面灰掉,像一张过期的电影票,连我自己都忘了密码,点不开大图,更扎心的是,我顺手点开同龄女友的主页,曾经一天三条“老公牌”爱心早餐,如今最新动态停在去年十月七日,配文只有三
结婚后女人最大的悲哀,其实根本不是婆婆也不是老公,而是把自己活成了“已婚勿扰”。
我们发现,朋友圈的婚纱照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失。
前阵子我清理手机内存时翻到自己五年前那条九宫格迎宾照,点赞三百六十八,评论九十九加,如今封面灰掉,像一张过期的电影票,连我自己都忘了密码,点不开大图,更扎心的是,我顺手点开同龄女友的主页,曾经一天三条“老公牌”爱心早餐,如今最新动态停在去年十月七日,配文只有三个字:“忽然秋”,底下一行共同好友的留言被系统折叠:“姐,你还好吗?”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结婚第七年,第一批九零后新娘正在集体失联,不是因为她们不爱发了,而是她们发现发啥都像错,发谁都被教,发老公有人说你秀,发娃有人说你卷,发自己有人说“当妈的人了能不能收着点”,发加班有人说“谁让你不嫁富二代”,发委屈更热闹:“婚姻是你选的,哭给谁看?”于是她们把朋友圈调成三天可见,把备注改成“××妈妈”,把头像换成孩子侧脸,再后来她们连自己的生日都懒得提,你以为她们只是低调,其实她们是把自己设置了“已婚勿扰”模式。
“已婚勿扰”四个字是我上周在咖啡厅听见隔壁桌两个女孩的对话,A女孩刚订婚,眼睛亮得像二百瓦灯泡:“以后我就天天给对象做便当,拍Vlog,名字我都想好了,叫‘小妻子的手作时光’,”B女孩结婚四年,低头搅着冷掉的拿铁,轻轻笑:“祝你永远别把自己调成‘已婚勿扰’,”A一脸懵:“啥意思?”B指了指她手机里那个粉色围裙头像:“意思就是,有一天你会发现你发的每一张餐桌布都有人提醒‘别买浅色不耐脏’,你每晒一次玫瑰花都有人教育‘过日子别浪费’,你每说一句‘今天好累’都有人回‘谁不累就你矫情’,于是你干脆闭嘴,把日子过成静音,”A吐舌:“那我不看评论就好了呀!”B摇头:“不是评论杀你,是你慢慢也会觉得‘我好像真的不配再撒娇了’,”我在旁边假装敲电脑,其实泪比咖啡先冷,原来让女人沉默的从来不是某条恶评,而是千万条‘为你好’的规训。
知乎有个问题:“为什么很多女人结婚后头像就再也不是自己了?”最高赞回答只有一句话:“因为‘自己’那部分被默认注销了,”我第一时间想起我表姐,婚前她是驴友圈传奇,一个人走川藏线,头像永远是迎风乱发的背影,婚后第二年头像换成宝宝满月照,至今没换过,有一次家族群聊她难得发了一张自拍,姨妈秒回:“别整天想着打扮,娃都感冒了还有心情自拍?”表姐没回,只是默默把那张自拍存进私密相册,第二天她微信步数零,朋友圈一条横线,她真的忙到没时间走一百步吗?不,她只是把“自己”从公共视野下架了,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角色吞噬”,当社会只给你一张“××妈妈/××太太”工牌,你就很容易把原本那个“我”当成过期证件,亲手撕掉。
可最悲哀的不是别人撕,是你自己亲手撕,我关注一个博主@阿初,她去年做了一件“离经叛道”的小事:把用了六年的母婴头像换回自己二十八岁在洱海边大笑的照片,评论区瞬间炸锅:“孩子呢?”“当妈的人合适吗?”“婚姻幸福的女人头像怎么会不是自己娃?”阿初只回了一句话:“孩子有自己的脸,我有我的,”那天她收到两千条私信,置顶的一条写:“姐姐,我把用了四年的孕肚照换下来了,忽然呼吸到会心的空气,”阿初跟我说:“我不是鼓励大家非要换头像,只是想提醒,如果你连一寸像素都不敢留给自己,那你把日子过成谁的?”这句话我截图保存了。
很多女人婚后最大的本事,是把“我想要”活成“我应该”,想要周末去上舞蹈课,变成“应该在家陪娃”,想要一顿烛光晚餐,变成“应该节约奶粉钱”,想要一场和闺蜜的旅行,变成“应该等孩子高考后”,“应该”像一张信用卡,刷的时候痛快,还的时候发现连本带息透支的是“自我”,于是她们把购物车清空,把歌单换成儿歌,把书架上的小说换成育儿百科,直到有一天孩子指着绘本问:“妈妈,你的梦想是什么?”她愣住,脑海空白,像被拔掉电源的电脑,那一刻她听见心里“咔哒”一声,原来悲哀不是婆婆挑剔老公缺席,而是她把自己活成了“已婚勿扰”的空白人。
可空白也可以重新上色,我认识一个三十八岁的阿姨叫苏西,结婚十二年是两个娃的妈,去年她做了一件事:报名成人油画班,每周三晚七点到九点,雷打不动,第一次上课她老公皱眉:“都多大年纪了还折腾什么?”苏西只回一句:“正因为不小了,才不想再等,”三个月后她把自己第一幅油画——一片向日葵挂在客厅,老公路过随口一句:“还挺像样,”她笑:“不是像样,是我本来就这样,”年底她把小画搬去市集,居然卖掉了七张,换来四千二百块钱,她把那叠现金拍到老公面前:“以后请叫我‘苏画家’,带娃我照旧,但周三晚上请你自觉洗碗,”那一刻她十二年来第一次把“我”理直气壮地写在了日程表上。
牛津大学有个七十五年追踪实验,结论很简单:“人生后半场,最接近幸福的两个字是‘自我’,”不是婚姻不重要,不是孩子不重要,而是如果你把“自己”长期关机,其他角色也会跟着停电,就像飞机广播说的:“请先给自己戴好氧气面罩,再帮身边的人。”
写到这里,或许你会问:“我也想把自己找回来,可时间金钱精力哪一样允许?”我给你三把最小号的钥匙,不宏大却真能开门,第一把叫不关屏——每天留十五分钟“纯自己”,不陪孩子不回老公不刷短视频,只干一件你曾经喜欢的小事:听三首老歌、翻十页小说、涂一张涂鸦,让大脑重新记住“我”的电流,第二把叫不开门——对越界的“应该”说不,有人劝你“妈就该牺牲”,你可以微笑回答:“谢谢提醒,我先问问我自己,”把拒绝说得客气,却把边界留得干净,第三把叫不断电——把梦想拆成零点五倍速,想开咖啡馆?先买台手冲壶周末练五杯,想学舞蹈?先跟着B站跳十分钟,别把“以后”当起点,把“今天”当跑道。
女人这一生会穿很多双鞋:水晶鞋、运动鞋、拖鞋、帆布鞋,最不该脱下的,是“自我”这双平底鞋,不一定最闪,却让你敢跑敢跳敢转身,所以,如果你也曾在深夜把朋友圈缩成一条横线,如果你也曾在超市货架前忘了自己爱喝什么饮料,如果你也曾在孩子的呼唤里突然想不起自己是谁,请把这篇文章收藏,明天醒来做一件极小但很“你”的事:换一张自己的头像,点一杯久违的热美式,或者只是对着镜子把刘海剪成你喜欢的斜度,别担心没人鼓掌。
你自己就是观众也是舞台,婚姻不是注销证,“已婚”也从来不是“勿扰”的理由,愿你在厨房与厅堂之间仍保留一寸自己的月光,愿你在尿布与报表之间仍哼得了最爱的老摇滚,愿你不再把悲哀过成默剧,而是把日子过成双语字幕——左边是“妻子”“母亲”,右边永远闪着“我”的名字,点亮文末的赞与在看,祝你永远用自己喜欢的姿势,在婚姻里奔跑,而不是隐身。
来源:黑瘦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