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多年前的这场阅兵,开启了一个伟大的盛世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6 18:43 1

摘要:唐朝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中国古代最鼎盛的时期,正所谓强汉盛唐,而开元盛世则是唐朝最辉煌的时期。从公元713到741年,唐王朝的统治者们拨去女主干政、最高权力频繁更迭的阴霾,励精图治,昂首走上一条繁荣发展的复兴之路。 而这一切的开端则可以追溯到一场盛大的阅兵仪式——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诗圣杜甫这诗句写出了大唐开元盛世的繁荣昌盛。

唐朝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中国古代最鼎盛的时期,正所谓强汉盛唐,而开元盛世则是唐朝最辉煌的时期。从公元713到741年,唐王朝的统治者们拨去女主干政、最高权力频繁更迭的阴霾,励精图治,昂首走上一条繁荣发展的复兴之路。 而这一切的开端则可以追溯到一场盛大的阅兵仪式——骊山讲武。

要说这场阅兵讲武,还得捋一下唐王朝中期的权力脉络。

公元705年(神龙元年),之前被母亲武则天逼退位的唐中宗李显联合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式,逼迫女皇武则天退位。李显重新登基后,恢复了大唐国号,但懦弱昏庸的他并没有什么治理天下的能力。他的皇后韦氏以及女儿安乐公主联合武家外戚势力逐步掌控了帝国最高权力,唐王朝似乎又要迎来女主政治的阴霾。

经历过武周篡唐的李唐宗室们显然不想这一幕重演,先是当朝太子李重俊在公元707年(景龙元年)发动景龙政变,但却最终失败被杀。公元710年,唐中宗李显暴毙而亡后,韦后立了一个傀儡皇帝李重茂,自己准备临朝称制,这多像武则天当时一步步攫取唐朝最高权力的路径啊。

这个时候又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他就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子、唐睿宗李旦之子李隆基。

公元710年(唐隆元年)6月,李隆基联合姑姑太平公主以及禁军将领们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安乐公主及其党羽后重新拥立了自己的父亲李旦登基。 在唐中宗李显第一次登基又被武则天废黜后,是李显之弟李旦接替的皇位。此时,25岁的李隆基虽然是政变成功的最大功臣,但是远远缺少父亲李旦的地位和威望。皇帝位置目前只能由李旦来坐。

李旦重登皇位后,立李隆基为太子。然而,先后经历多次政变和血腥斗争的唐王朝并没有就此安定下来。自唐隆政变后,另一位功臣,李旦的妹妹太平公主重返中央政治舞台。被武则天评价为“类己”的太平公主同样也继承了母亲极强的权力欲望。

太平公主对年少有为的李隆基比较忌惮,多次在李旦面前进言要换掉太子,弄得李旦左右为难。 李旦这个皇帝一生有着诸多传奇经历,身份有亲王、皇帝、皇嗣、太上皇等,因为父亲、母亲、哥哥、儿子、侄子还有自己都当过皇帝,还被戏称为“六味帝皇丸”。多次身处最高权力漩涡而能安身自保,靠的就是无欲无求,顺水推舟。

但在帝国继承人问题上,李旦最终还是坚定地支持太子李隆基。 李旦本无心皇位,皇位却两次落在他身上。复位仅仅两年后,李旦就禅位于太子李隆基,自己做了太上皇。作为过渡,李旦手中还掌握帝国三品官员以上的人事权和重大刑事权。

有些人在高位上待的太久,并不会因此增长政治智慧,反而会变得愈发天真和跋扈。 太平公主并没有吸取韦后和安乐公主失败的教训,加上李旦有意无意的纵容,始终以政变功臣和长辈的身份要挟着年轻的皇帝李隆基,利用太上皇和皇帝之间的权力不明朗地带,太平公主在朝政中见缝插针地安排着自己的人手,甚至出现了当朝七位宰相中的五位(窦怀贞、萧至忠、岑羲、崔湜、陆象先)都出自太平门下的怪象,连禁军将领常元楷、李慈都经常来往于太平公主府邸。

换不了太子就换皇帝。在表面上巨大的政治优势下,疯狂的太平公主多次联络朝臣,企图废黜李隆基另立新君。

武则天的女儿又要成为下一个武则天?

这怎么能允许呢!

李隆基决定不再忍耐。

公元713年(先天二年)七月三日,在得知太平公主即将阴谋作乱的密报后,李隆基首先和自己的亲兄弟岐王李隆范、薛王李隆业统一战线,先稳定住太上皇李旦。同时召集宰相之一的郭元振、禁军将领王毛仲等人率先实行武装镇压。

此次政变的武装规模并不大,这与李隆基的皇帝身份有关系。与之前唐隆政变时郡王的身份不同,现在的他站在那里,道统法理就在那里,其他想要染指帝国最高权力的人都是乱臣贼子。

当夜,李隆基带领禁军三百余人直接在宫城中召来太平公主派系的禁军将领常元楷和李慈并当场斩杀,把禁军兵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接着带兵冲入各政府办公地,将萧至忠、岑羲等太平公主党羽一并斩杀。

太平公主最终畏罪自杀。

此次政变后,一心维护家族亲情的李旦彻底心灰意冷,直接宣布自此以后不问政事,军国大事全权交与皇帝李隆基。

自武则天晚年以来,唐王朝多次的政变自此才逐渐平息下来,帝国也有了一个良好发展的契机。

终于,这场盛大的阅兵活动要来了!

先天二年十一月,意气风发的李隆基在长安附近的骊山脚下举行了一场大规模阅兵,史称“骊山讲武”。

李隆基所征集的大军共二十万人,明凯亮剑,旌旗招展,浩浩荡荡,连绵有五十余里。 在消灭太平公主集团后,李隆基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整顿和威慑那些骄纵的功臣和军队,继续强化中央集权。

此时,经历过多次政变的唐王朝政界、军界都有许多借着政变上台的官员和武将,这些人往往善于权力斗争,长于阴谋诡计,但在治理国家方面大多是外行。

阅兵当天,李隆基以军容不整、纪律涣散的理由逮捕了兵部尚书郭元振并下令斩首,后在心腹刘幽求、张说等人的求情下最终流放岭南。负责阅兵礼仪的给事中唐绍成了替死鬼最终被杀。这两人都是宰相集团中的重要成员。

同年十二月,李隆基又下诏改元“开元”,昭示开辟新纪元、万象更新之意。

这是一个很明确的政治信号。李隆基的目的是要为自己心中的新宰相腾出位置来,重塑权力结构。 他深知需要一位富有改革精神的贤相来辅佐他治理天下,这个人就是在武则天时代就当过宰相的姚崇。

神龙政变中,姚崇为张柬之出谋划策,成功帮助李显重登皇位。李旦即位后,姚崇又被任命为宰相,结果因为和太平公主不和被外放做了刺史。

开元元年,李隆基亲自前往姚崇任职的同州开展狩猎活动,并下令擢升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姚崇再次成为了宰相。

在相位上,姚崇提出了著名的“十事要说”作为施政纲领,主要内容包括废严刑峻法、公平执法、宦官不得干政、废除苛税、限制宗室外戚参政等,拉开了“开元盛世”的改革大幕。

姚崇之后,李隆基按照既定的施政理念先后任用宋璟、薛讷、张说、韩休、张九龄等为宰相,君臣一体,上下同心,不断将开元盛世推向顶峰。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开元年间王维的诗句让人对那个时候的中国充满想象。

唐朝开元年间,全国户籍人口增至5000万,达到唐朝巅峰水平,文化开放、经济繁荣、民生安定、版图辽阔,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公认的黄金时代之一。

来源:骄傲的邰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