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种养强动能 有机赋能沃良田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0 15:38 3

摘要:自2023年立项以来,课题组针对绿洲灌区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的区位特点,以及改良沙地、盐碱地时面临的有机肥产品匮乏、养分不均衡,灌溉后养分淋失严重、水肥保蓄与供应能力欠佳等突出问题,甘肃农业大学联合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展开了联合攻关。创新研

甘肃农业大学牵头实施的“绿洲灌区中低产田种养结合地力提升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取得显著成效。

自2023年立项以来,课题组针对绿洲灌区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的区位特点,以及改良沙地、盐碱地时面临的有机肥产品匮乏、养分不均衡,灌溉后养分淋失严重、水肥保蓄与供应能力欠佳等突出问题,甘肃农业大学联合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展开了联合攻关。创新研发出基于干湿分离牛粪、羊粪的槽式好氧发酵快速堆肥腐熟技术,成功研制出一款具备阻抗土壤沙化、改良盐碱地和提升地力功能的高品质有机肥新产品,并构建了甘肃绿洲灌区养殖废弃物绿色高效低成本有机肥加工工艺与生产模式。

在技术应用层面,该课题创新集成了微垄沟播、免耕直播绿肥等栽培技术,以及干播湿出、有机无机肥结合、有机肥机械匀施、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等水肥高效利用技术,构建了面向绿洲灌区养殖大户和养殖企业的种养结合地力与产能协同提升的春小麦综合技术模式。与传统种植模式相比,采用该模式春小麦增产8.5%、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3.7%、氮肥利用率提高16.5%、有机质含量提高6.4%,经济效益提高4.3%。

同时,课题组还通过集成宽窄行缩株增密、双色膜全膜覆盖、北斗导航宽幅精播等栽培技术,以及干播湿出、有机无机肥结合、有机肥机械匀施、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等水肥高效利用技术,构建了面向绿洲灌区养殖大户和养殖企业的种养结合地力与产能协同提升的青贮玉米综合技术模式。相较于传统种植模式,青贮玉米增产19.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9.2%、氮肥利用率提高8.5%、有机质含量提高9.5%,土壤质量等级提升0.2个单位。2024年,这两项创新技术模式已在甘肃张掖、武威、金昌等地区实现规模化推广应用,累计推广应用面积约50万亩。

课题负责人干旱生境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殷文表示,该成果以种养结合为手段,以有机肥施用为切入点,以提升有机质为重点,实现了中低产田地力和产能的协同提升,主要针对的是绿洲灌区特有的水资源短缺、沙化盐碱化等生态脆弱性问题。该技术展现出显著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优势,其突出的实施效果不仅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更为全球干旱灌区地力提升贡献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殷文还表示,下一步将推动“科研单位+地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部门+企业+合作社”的四维联动推广模式,加快成果转化应用,为甘肃农业绿色转型提供科技支撑。未来,随着种养结合技术的持续优化和推广体系的不断完善,甘肃绿洲灌区有望成为全国中低产田改良的示范样板,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为全球相似气候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来源:甘肃经济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