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粒种子,改变旱塬农业的命运——平凉高级农艺师张旭东的种业之路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6 21:23 1

摘要:旱塬测产见证“一粒种子”的力量秋日的泾川,天空湛蓝如洗。位于平凉市泾川县荔堡镇西关村的千亩玉米试验田里,一排排玉米如列阵的士兵,挺拔整齐,金灿灿的穗子迎着阳光舒展,空气里弥漫着谷物成熟的清香。 “这穗型饱满度确实难得!”中国农科院侯鹏博士俯身拨开一片玉米叶,指

——平凉高级农艺师张旭东的种业之路

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柳娜/文 王亮/图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什么?平凉高级农艺师张旭东用13年的坚守给出了答案,让贫瘠旱塬焕发新生,让千户农民增收致富。

旱塬测产见证“一粒种子”的力量秋日的泾川,天空湛蓝如洗。位于平凉市泾川县荔堡镇西关村的千亩玉米试验田里,一排排玉米如列阵的士兵,挺拔整齐,金灿灿的穗子迎着阳光舒展,空气里弥漫着谷物成熟的清香。 “这穗型饱满度确实难得!”中国农科院侯鹏博士俯身拨开一片玉米叶,指尖划过粒粒鼓胀的棒穗,对身旁的研究生感叹道,“旱地条件下能达到这个水准,品种选育很有突破。” “针对陇东旱塬区特点,我们今年重点筛选了抗旱耐密的玉米品种进行规模化种植。”高级农艺师、甘肃博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旭东一边引路,一边向专家们介绍。他随手掰下一穗玉米,金黄的籽粒密密实实、灿若珠玉。 专家们纷纷围拢,俯身细察。有人掏出笔记本疾书,有人轻抚茎秆查看抗倒伏特性,还有人蹲下捻起一块土研判墒情。田垄间不时传来低低的讨论与赞叹声。

博奥团队正在筛选试验种子(图中为张旭东)。 这两天,来自中国农科院、甘肃省农科院、平凉市农科院、平凉市种子站以及来自全国各地育种联合体的专家接连走进这片被评为“省级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的试验田。他们穿行于青纱帐间,观摩、测产、交流。秋风掠过,叶声沙沙作响,仿佛在庆祝丰收的喜悦。 站在这片翻滚的金色海浪边,张旭东不禁有些恍惚。眼前的丰硕,与13年前的旱塬形成了鲜明对比。那时,刚从甘肃农校毕业的他只有23岁,背着帆布包,里面塞满了农业书籍和沉甸甸的梦想。他只身返回十年九旱的家乡,面对广袤却贫瘠的土地,一切从零开始。没有资源、没有团队,仅凭着6亩薄田,这个年轻人就这样埋首土地,义无反顾地开启了漫长而艰难的育种生涯。十多年间,他带领团队筛选了上万份种质材料,育成6个通过审定的玉米品种,终结平凉地区三十年无本地玉米品种的历史;他创下旱地亩产1310公斤的纪录,带动五省区50万亩农田增产,让超2000户农民户均增收超千元。曾经的梦想,终于在这片土地上一步步变为了现实。

从6亩地到千亩试验田的创业路2012年,张旭东从甘肃农校毕业,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泾川创业。小时候,他亲眼见到家乡的小麦和玉米亩产仅几百斤,在割麦、掰玉米的艰辛中,早早埋下改变的种子。“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不仅是他对家乡的深情,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农业使命。 创业开端异常艰难。启动资金仅3万元,他在家里的6亩试验田里划分出200个小区,用竹签标记不同组合的玉米株系。为精准记录各时期的田间数据,他几乎每天都驻守田间,数据记载本在后院库房里堆成小山。 白天在试验田地调查记载,晚上骑摩托走村串户卖种子贴补开支。3年后,他注册成立甘肃省博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2016年正式组建专业育种团队。 面对陇东旱塬缺水少雨的困境,张旭东带着团队扎进田间。11人的队伍里,6名核心科研人员全年驻守基地,与中国农科院、甘肃省农科院、兰州大学、平凉市农科院、平凉市种子站等机构合作搭建育种平台。 玉米选育是一场漫长、孤独的旅程。每年三伏天,张旭东带领团队给试验地里数万株玉米套袋、取粉、授粉。花粉散粉高峰期,中午三十多度的太阳烤得人发晕。连续授粉六七个小时,汗水混花粉把脸糊成“迷彩妆”,胳膊被玉米叶划满血痕,人站不直、腰疼得走不动路。 授粉只是选育一环。收获季节,张旭东还要将优良果穗一一采回、标注登记。常凌晨5点多出门,归来已是星斗满天。田野作业时间太长,工人难请,凡事都得自己动手。 为扩大规模,他跑遍平凉、庆阳的沟壑山梁,最终在泾川县和庆阳西峰区流转1600亩旱地建设育种基地。2024年,基地核心区扩展至泾川县荔堡镇1500亩连片试验田,配套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系统和无人机飞防设备,旱地用上“天上洒药、地下滴肥”的科技手段。终结三十年无本地品种的历史平凉农民长期依赖外省种子,本地育种断层30年。张旭东团队采用“南北加代”策略:将选中的材料于春节拿到海南租地进行加代繁育,缩短了育种周期。 收集材料,几百次的试验、几千次的组合测配、上万次观察筛选,培育一个玉米新品种的代价,张旭东和他的团队全部扛了下来。 十年磨一种。团队筛选上万份种质材料,最终选育出6个省级审定品种,填补了平凉30年无自育品种的空白。“博奥521”千粒重达436克,粮质好,茎秆坚韧抗倒伏,根系能深入旱地底层吸水,适应西北多变气候。

张旭东(图右)正在调查玉米苗期长势。 为突破旱地低产瓶颈,团队联合中国农科院、平凉市农科院开发“水肥一体化”技术:宽窄行密植,将传统每亩4500株增至6500株;按需供给水肥,比传统漫灌节水50%、节肥30%。 2024年秋收测产现场,专家组随机抽取3亩示范田实收脱粒。当测产结果显示亩产1310公斤时,现场的专家及农户感慨道:“旱塬地头回见一亩产这么多粮!”这一数据较传统种植翻倍,是“旱作农业里程碑式突破”,《人民日报》客户端、《科技日报》重要版面报道了这一成果。

五十万亩农田里的增收账本如今,“博奥521”及其系列优品种如星火燎原,累计推广面积突破50万亩,覆盖甘、陕、新、宁、内蒙五省区。实实在在的增产,是最有力的宣传。 陕西长武县种粮大户吴来福算了一笔账:“往年种老品种,亩产700公斤顶天了。去年换种‘博奥521’,秋收一过磅,平均亩产冲上900公斤!扣除成本,一年增收稳稳超过1000元。” 甘肃镇原县平泉镇嘉谷禾合作社的2000亩示范田,严格应用科学密植和水肥管理技术,亩产利润历史性突破1000元大关,让社员看到科学种田的巨大潜力。 种子革新意味前期投入增加,是许多资金紧张农户迈不过的坎。张旭东早在2019年就未雨绸缪,设立“惠农资金池”,针对困难农户实施“先种后付”,待秋收变现再结算。这一模式累计垫资超100万元,惠及陇东、陇中地区上百户乡亲。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组建10名农技专家组成的“田间移动服务队”,年均奔波超50场次,足迹遍布推广区田间地头。农民们看着这个没有“老板架子”、句句说到点子上的年轻人,心服口服。慢慢地,这个年轻的老板在乡间有了响亮称号:“懂庄稼的老把式”。他讲技术,更讲成本、讲实效,让农民听得懂、用得起、学得会。撬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种业芯片一粒种子带来的效益,远不止于农民的腰包。博奥农业基地每年在农忙季节吸收周边村镇劳动力超2000人次,直接带动劳务收入20余万元。荔堡镇村民赵凡说:“家门口的基地活儿多,一天120元,农忙时还能照料自家地,去年光在这就挣了3万多。”许多像他一样的村民,正逐步摆脱“候鸟式”打工,重拾乡村生活的安定与归属。 公司构建“科研基地+合作社+农资经销商”三位一体服务网络,在西北建立50多个基层技术服务站,带动了当地玉米产业实现品质与效益双重升级。2024年,基地被认定为“省级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成为陇东旱作农业区新品种、新技术的核心示范窗口与推广枢纽。

博奥521现场测产观摩会现场。

科技创新是博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公司连续5年获评“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斩获6项省级以上创新奖励,彰显种业自主创新实力。荣誉背后,是对科研的长期投入与对解决农业实际问题的执着追求。 十年磨一剑,青春许田畴。张旭东带领团队扎根沟壑纵横的陇东旱塬,以智慧和汗水改写了“种不出好粮”的历史。如今,一粒粒饱含希望的种子,正从博奥的实验室、试验田,播撒进广袤黄土高原,在千沟万壑间深深扎根、焕发生机,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中国饭碗”,端得更加稳健、牢靠。

来 源 丨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制作丨平凉市融媒体中心审核丨冯宇强 刘 杰

丨 编辑丨李雨亭

来源:平凉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