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种低成本高能量的生活方式,值得拥有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6 20:52 1

摘要: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感觉自己很孤独,不会与支持系统建立情感链接;感觉自己很浮躁,不能静下心来感受生活的美好;感觉自己很无力,不知怎么丰富千篇一律的日子……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感觉自己很孤独,不会与支持系统建立情感链接;感觉自己很浮躁,不能静下心来感受生活的美好;感觉自己很无力,不知怎么丰富千篇一律的日子……

其实,这是低能量的生活方式在作祟。如果你尝试了以下三种方式,就会发现:原来,我也可以拥有高能量的生活。

01

感恩型相处,让亲情升温

表妹在学了《积极心理学》后,开始写感恩日记。

日记内容非常有烟火气:母亲为她织棉拖,买漂亮的连衣裙,邮寄老家的核桃;父亲特意赶来为她租房子把关,给她买电动车,听她聊工作的发展前景……

心怀感恩,适时记录,这些美好就像涟漪,让她的生活熠熠生辉。

被爱包裹的她,也用爱来回馈父母:节日,给父母发爱心红包;放假,带父母去心心念念的故宫参观;平日,给父母提供情绪价值。

父母爱她,她能感知到,并尽力回馈,这爱的循环,让家里氛围非常温馨。

亲情的滋养,让她幸福又知足。带着爱的光芒的她,像个太阳一样照耀着身边的人。

提起原生家庭,不少人要么埋怨父母的托举不够,要么抱怨父母带来的伤害,总之就是对父母能力范围内的付出视而不见。

如果选择性消极关注,那当然会被愤怒、怨气裹挟,也堵住了情感流动的渠道;如果选择性积极关注,那当然会与静气、平和同行,也打开了情感账户的通道。

如果挑剔指责父母,不能与父母产生情感共鸣,整个人会非常干瘪,非常苍白。

如果感恩回馈父母,能与父母建立顺畅的通道,整个人会非常饱满,非常温暖。

心理学上有个“60 秒愉悦点”的发现,即每天花60秒时间,回想3个让自己产生“小确幸”的点。

最好是固定时间,可以是晚上睡觉前,用愉悦来洗刷疲惫。经过一段时间的刻意练习后,大脑会形成积极思维定势。

试着每天记录父母表达爱意的瞬间,一顿美食,一句关心,一声祝福,都是让自己走出孤独的秘籍。

02

输出型爱好,让感情牢固

作家张炎琴业余时间深爱阅读,看完书后,喜欢分享,慢慢养成了诉诸笔端的习惯。

有写作这个输出型爱好,人会感觉充实,但也会遇到挫折,比如投稿石沉大海,选题缺乏新颖性,写不下去……

但幸运的是,她遇到了三个写作搭子。虽然写作搭子来自各行各业,但不影响切磋交流。

来自文艺圈的满老师,为她指导投稿;来自建筑圈的庞老板,给她修改建议;来自企业圈的敏经理,和她交流选题。

遇到瓶颈时,写作搭子的隔空陪伴,让她感觉这条路虽然艰难,但也充满温情。

在搭子们的鼓励下,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她终于出版了散文集,圆了自己的出书梦。

曾有研究发现:有共同目标的人们,关系更易维系。

同样的输出型爱好,会吸引同频的人,因为共同的爱好会让彼此有源源不断的共同话题。

无需刻意维系的关系,没有精神负担的关系,情谊更加牢固,身心更加轻盈。

如何培养输出型爱好,进而找到搭子呢?

挖掘一个自己不费力且能持续输出的行为,进而将这种行为变成习惯,变成爱好。

有些人,利用做饭的特长,变身美食达人;有些人,利用幽默的个性,提供情绪价值;有些人,利用勤奋的特质,带动他人学习;有些人,利用运动的天分,成为自律高手。

自己先行动起来,一开始会影响身边的人。

慢慢地,随着影响力的扩大,有些不受时空限制的爱好,会吸引到天南海北步调一致的人们。

输出型爱好,让人们看到爱好不仅能摆脱虚无,感受到真实,还能产生效能。

这种成就感,不仅让精神有了寄托,还能链接到知己和同路人。

03

共情型态度,立多维支撑

很多人感觉自己的日常就是两点一线:工作和家,接触的只是同事和家人,时间久了,会缺乏新鲜感,日子不免有些乏味无聊。

但前同事周姐天天能量满满,她悄悄透露秘诀是从多维度汲取心理营养。

她喜欢乒乓球,也关注了小太阳孙颖莎。

今年孙颖莎获得了世界杯单打冠军、世乒赛单打和混双冠军,并且连续三年排名世界第一。

周姐打乒乓球,很能理解赛场上的残酷。有时候,看似比分差一两分,分数差距不大,但这需要无数次的挥拍练习来提升。有时候,顶级运动员球路相克,越打越被动,这就需要过硬的心理素质以及现场解题能力。

周姐常常调侃道,自己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内心会想放弃。但赛场上,孙颖莎“多样化的应对策略”,让她感受到“球不落地不放弃”的拼搏魅力。

生活亦如球场,有无数的意想不到的难题,需要去解决。

她欣赏孙颖莎的球技、心态、情商,而这无形中又激励自己笑对人生。在她看来:困难是化了妆的礼物,是让自己变得更强的助力。

如何在生活中多维度寻找支点呢?

不妨利用网络去关注让自己变好、向上,给自己力量和勇气的人们,以此扩大生活半径。

不需要关注太多,否则会信息过载。在赛博空间,关注一两个榜样偶像。

用共情的心境去发现,去感受,去连结,会发现:处处是元气加油站,处处是动力补给站。

共情不是本能,是需要刻意练习的技能。

如何培养共情力呢?

把自己代入同样的情境,扪心自问,自己会做得怎么样?看到对方的过人之处,不是漠视,不是冷嘲热讽,而是感受其不易,肯定其优秀,通过磁场共振,让能量回流。

看到人性光辉时,不妨大胆称赞,坦率共情。

共情,让感受力增强,让同理心升华;支点多元,让精神丰盈,让生命有厚度。

在人生的画布上,尽情挥洒画笔吧!

感恩,让烟火生活散发迷人的馨香;输出,让琐碎日常有了表达的时空;共情,让TA人之光成为能量补给站。

懂感恩、会输出、能共情,这样的处世哲学,是流年里美好的祝福。

来源:书报文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