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明知道那是预制菜,为什么还要排队去“甘愿被割”?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6 15:45 2

摘要:这段对话,发生在上周商场B1层的一家网红连锁简餐店门口。队伍拐了三道弯,年轻人们低头刷手机,偶尔抬头看看LED屏上循环播放的“现炒现卖、锅气十足”的广告片,眼神麻木,却又固执地不肯离开。

“你知道那是预制菜吗?”

“知道啊。”

“那你还排半小时队?”

“……反正大家都吃。”

这段对话,发生在上周商场B1层的一家网红连锁简餐店门口。队伍拐了三道弯,年轻人们低头刷手机,偶尔抬头看看LED屏上循环播放的“现炒现卖、锅气十足”的广告片,眼神麻木,却又固执地不肯离开。

我们明知道那是预制菜。我们明知道那包“黑椒牛柳”在三个月前就躺在零下18度的冷库里,塑料袋上贴着“复热即可”的标签。

我们明知道那碗“老火炖汤”是浓缩汤膏兑水,香料味重得发苦。

但我们还是坐进去了,还是拍了照,还是发了小红书,还是在评论区写下“好吃到哭”。

预制菜没错,错的是“假装现炒”的骗局

预制菜本身不是原罪。航空餐、高铁盒饭、便利店饭团,早就把“工业食品”写在脸上,没人会怪它没锅气。真正让人窝火的,是商家一面用“现炒”“现熬”“大师秘制”当噱头,一面把铝箔袋丢进沸水滚3分钟,再倒进瓷盘里撒两粒葱花,卖你38。

我们排队的,也不是那口饭,是“下班之后还能假装生活”的尊严。哪怕只有30分钟,我们也想坐在“看起来像厨房”的地方,吃一盘“看起来像刚出锅”的东西,拍一张“看起来还不错”的照片,告诉自己:我没有被生活完全打败。

你有没有发现,预制菜最火的品类,全是“治愈系”?

外婆红烧肉、番茄牛腩、剁椒小炒肉、黄焖鸡米饭……全是你小时候家里灶台上曾飘出的味道。

它们知道你加班到10点,知道你出租屋没厨房,知道你就算有厨房也懒得洗锅,知道你想念的不是那口肉,是“有人给你做顿饭”的幻觉。

所以,预制菜商家才不遗余力地拍“烟火气”短片:铁锅翻火、汤汁迸溅、老师傅颠勺……全是演的,但全是刚需。

我们买的不是那包200克的冷冻料包,是“三分钟骗自己今天也被好好对待”的特权。

更荒诞的是,我们“排队”这件事,本身就是被设计好的。

商场把预制菜店开在B1层黄金位置,租金比楼上便宜,但人流比楼上多。

平台算法把“出餐快、评分高、复购率高”的预制菜品牌推到前排,真现炒的夫妻店反而因为“等餐30分钟”被降权。

你连刷十条短视频,九条是“99元吃10顿预制菜开箱”,潜意识里早就把“方便=正义”写进脑子。

我们到底在愤怒什么?

我们愤怒的不是“吃了预制菜”,而是“不得不吃”。

是工作榨干了我们最后一丝做饭的精力;

是房租让我们连厨房都租不起;

是外卖平台把“真现炒”逼到死角,让我们“想吃点好的”只能选“假锅气”;

是商家把我们当傻子,我们还只能假装不知道。

我们不是在为那盘38元的牛柳买单,是在为“被生活按头吃冷饭”的自己买单。

下次路过那家排队30米的“现炒”店,我不会再嘲笑里面的年轻人“人傻钱多”。

他们和我一样,只是在废墟里找糖吃的人。

预制菜不会消失,它只会越来越像“现炒”。

但希望我们有一天,不必再用“假装吃饭”来治愈自己。

愿我们都能早点下班,愿我们出租屋的厨房有火,愿我们不再靠铝箔袋里的童年味道续命。

“我们吃的不是预制菜,是预制生活。”

只是生活太苦了,连幻觉都卖得贵。

来源:洒脱天空Atn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