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神陆羽——茶如人生 一世一著作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6 19:24 1

摘要: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和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他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和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他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陆羽对茶的研究为人们的饮食生活做了很大的贡献, 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陆羽像

茶神陆羽

陆羽是一个弃婴,《唐国史补》、《新唐书》和《唐才子传》里,对此都毫不隐讳。公元733年深秋的一个清晨,竟陵龙盖寺的智积禅师路过西郊一座小石桥,忽闻桥下群雁哀鸣之声,走近一看,只见一群大雁正用翅膀护卫着一个男婴,男婴让严霜冻得瑟瑟发抖,智积把他抱回寺中收养。这座石桥后来就被人们称为“古雁桥”,附近的街道称“雁叫街”,遗迹至今犹在。

积公是唐朝著名高僧,而附近的寺西村里那时正卜居着一位饱学儒士李公。李公曾为幕府官吏,动乱时弃职,在景色秀丽的龙盖山麓开学馆教授村童,与积公感情深厚。积公就请李公夫妇哺育拾得的弃婴,当时,李氏夫妇的女儿李季兰刚满周岁,就依着季兰的名字取名季疵,视作亲生一般。季兰季疵同一张桌子吃饭,同一块草甸上玩耍,一晃长到七八岁光景,李公夫妇年事渐高,思乡之情日笃,一家人千里迢迢返回了故乡湖州。

季疵回到龙盖寺,在积公身边煮茶奉水。积公有意栽培他,煞费苦心地为他占卦取名,以《易》占得“渐”卦,卦辞上说:“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意思是鸿雁飞于天空,羽翼翩翩,雁阵齐整,四方皆为通途。于是定姓为“陆”,取名“羽”字,以鸿渐为字。积公还煮得一手好茶,让陆羽自幼学得了艺茶之术。十二岁那年,陆羽终于离开了龙盖寺。此后,陆羽在当地的戏班子里当过丑角演员,兼做编剧和作曲;受谪守竟陵的名臣李齐物赏识,去火门山邹老夫子门下受业七年,直到十九岁那年才学成下山。

一代名作《茶经》

陆羽二十一岁时决心写《茶经》,为此开始了对茶的游历考察,他一路风尘,饥食干粮,渴饮茶水,经义阳、襄阳,往南漳,直到四川巫山,每到一处,即与当地村老讨论茶事,将各种茶叶制成各种标本,将途中所了解的茶的见闻轶事记下,做了大量的“茶记”。

茶经

经过十余年,实地考察三十二个州,陆羽最后隐居苕溪(今浙江湖州),开始对茶的研究著述,历时五年写成《茶经》初稿。以后五年又增补修订,这才正式定稿。此时陆羽已四十七岁,前后总共历时二十六年,才最终完成这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茶的巨作《茶经》。

陆羽声名远扬,朝廷有意留他在京为官,但他陈辞不就,仍周游各地,推广茶艺,影响所及,茶事大盛。唐朝以前,茶的用途多在药用,仅少数地区以茶做饮料。自陆羽后,茶才成为中国民间的主要饮料,茶盛于唐,饮茶之风普及于大江南北,饮茶品茗遂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茶神祭拜

陆羽虽然离开了人世,但他的灵魂依然存在于冥冥宇宙之中,仍在掌管茶事的职司,能对人间的茶茗物质世界施加神灵的影响。百姓为了茶叶生产能年年丰收,这正如有联语所云“千秋祀典,旗枪风里弄神灵”(上饶陆羽泉下联)——这两句话正好反映了古代的茶民们有祭祀陆羽的习俗,祈祷“茶神”保佑茶园“旗”肥“枪”嫩,茶茗丰收,崇信神灵的情景。

而开茶社茶馆的店主则更是祈求“茶神”能保佑生意兴隆,财源滚滚;这位陆茶神似乎也给一些生产茶陶器具的作坊带来了好运。

据唐李肇在《唐国史补》卷中《陆羽得姓氏》(及有关陆羽轶闻)记载:“巩县陶者多为瓷偶人,号陆鸿渐,买数十茶器得一鸿渐,市人沽茗不利,辙灌注之。”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在唐代河南府巩县地方一些制陶作坊,为了能多销售茶器具,专门烧制了一个瓷偶人,名曰:陆鸿渐(陆羽),买数十件茶具的顾客方赠一鸿渐。在市井开店铺售茶者,将这位难得的瓷偶“茶神”放在煎茶炉厨上供奉祈福,可是每当茗市不利,生意冷落时,店主就将心里的怨气,迁怒于鸿渐,往瓷偶(“茶神”)头上浇筑沸汤。

来源:语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