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德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公开表示对纳粹历史的反思,将继续承担起历史责任。德国代表明确指出:“纳粹德国发动的这场战争给欧洲及全球带来巨大的痛苦,德国对这一历史深感愧疚。日本政府对这一历史的表态模糊而谨慎。
202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德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公开表示对纳粹历史的反思,将继续承担起历史责任。德国代表明确指出:“纳粹德国发动的这场战争给欧洲及全球带来巨大的痛苦,德国对这一历史深感愧疚。日本政府对这一历史的表态模糊而谨慎。
作为二战轴心国的核心成员,两国在战后不同做法,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反思态度。德国的历史反思路径深刻、系统,日本的历史回应长期处于摇摆不定与刻意回避之间。
德国战败后,纳粹政权被迅速瓦解。德国在盟军占领下推行去纳粹化运动,将战争罪责落到制度和组织层面,将道德责任推向全社会。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海德堡大学的系列演讲中提出“罪责论”,把战争责任划分为法律、政治、道德和灵魂四个层面。后来被德国政府纳入政策考量。
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在波兰华沙犹太人起义纪念碑前下跪,是德意志历史反思的重要象征。这是德国多年政策与思想准备的结果。德国的反思延续了几十年,渗透到社会各处。
在处理更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上,德国展现了修正的能力。1990 年成立的‘全国纳粹军事司法受害者协会,为纳粹逃兵复权作出了极大的努力。
日本在战后并没有建立起类似的反思机制。日本投降后,美军主导的占领时期未对日本的体制进行全面清算。天皇制度保留,绝大多数军政官僚没有被追责。在美苏冷战格局确立后,日本很快成为美国在亚洲的重要盟友,历史责任问题逐渐突出。
1945年,首相东久迩亲王在公开场合承认战败,将原因归咎于原子弹、苏联参战与战争能力枯竭。“加害者”的身份被有意淡化,“一亿人总忏悔”的口号模糊了加害责任,将战争的道德负担集体化、稀释化。
丸山真男 讨论日本对具体受害国的加害责任,他的声音始终缺乏制度支撑。官房长官河野洋平就慰安妇问题发布谈话,很快受到保守势力反对。首相安倍晋三在战败70周年时的“安倍谈话”中提出,“不能让和那场战争没有任何关系的子孙后代背负不断谢罪的宿命”,否定了世代间的历史责任延续。
2025年,战败80周年,日本政府内部对是否发布新的“首相谈话”依旧争议不断。前防卫大臣石破茂表态希望发表声明,在党内遭到保守派全面抵制。
德国能够推动深刻反思,是因为有多个层面的力量在推动历史责任的确立:左翼政党的政策主张、思想界的理论建构、市民社会的持续行动。日本的问题在于,这三方面几乎都缺失。
左翼政党在冷战期间从未执政,影响有限;思想界虽然有高桥哲哉这样的学者,但缺乏广泛影响力;民间组织曾对慰安妇问题进行过倡议,进入21世纪后力量逐渐衰退。在这些力量逐步减小,历史修正主义却获得空间。
有人在公开场合否定南京大屠杀,也不会因此承担政治责任。名古屋前市长河村隆之的言论,现在被部分选民视为“坚定立场”。
德国与日本,都是战败国,都曾经是加害者。两国对待“责任”的方式并不相同。
德国把“罪责论”化为制度,内化为文化,将历史清算转化为社会共识。日本却
不断绕开问题,用模糊表达回避明确表态。
真正的国家尊严,是敢于面对历史,从中汲取力量。唯有真诚反省、持续回应,民族才能真正前行。
来源:内科医生小红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