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这场争议的起点,是9月11日罗永浩在微博发布的一条短评。他在文中提到,自己在西贝用餐体验不佳,怀疑其大量使用预制菜。
近日,罗永浩在其社交平台发布声明,表示不再就西贝预制菜事件采取进一步行动。
同时,西贝餐饮也在14日宣布暂停后厨开放,并下架了此前推出的“罗永浩同款套餐”。
但这场风波真正留下的,并不是谁输谁赢,是公众对餐饮行业预制菜使用透明度的广泛关注。
而这场争议的起点,是9月11日罗永浩在微博发布的一条短评。他在文中提到,自己在西贝用餐体验不佳,怀疑其大量使用预制菜。
这遭到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强烈回应,并迅速召开线下媒体发布会,表示“西贝没有预制菜”,并称“一定会起诉他,一定一定会起诉他”。
罗永浩的身份不仅是一位普通消费者,还是长期活跃在公共场的自媒体人。这种身份对比,使得事件很快演变为“强势企业对普通消费者”的对抗。
为了回应质疑,西贝在9月12日发布了一份长达42页的指导书,详细列出了罗永浩点的13道菜的制作流程。
此外,西贝宣布即日起开放后厨参观,希望通过透明化来回应外界质疑。
但这次自证操作没有起到正面效果。媒体和消费者在后厨直播中发现,包括两年冻龄的蔬菜、使用转基因大豆油以及复热即食的带包装菜品等细节,反而加深了人们对其使用预制菜的怀疑。
更关键的是,西贝此前宣称的没有预制菜,与消费者在后厨看到的实际情况存在落差。
这也直接引发了原本相对沉默的家庭用户群体的反应。部分宝妈在社交平台发言,质疑西贝一直宣传的儿童健康餐形象。
有人甚至表示,自己一岁半的孩子吃下去的西兰花,可能已经存放了两年。这使得西贝多年在中产家庭中建立的品牌形象受到严重冲击。
但这场风波所引发的广泛共鸣,实际上并不在于“预制菜”本身的好坏,而是消费者是否拥有知情权和选择权的问题。
在没有明确标示的前提下,消费者很难判断自己点的菜品是现炒还是复热,这种信息不对称,才是引发争议的核心。
同样值得注意的还有萨莉亚。这家以平价著称的连锁西餐厅,被外界称为“预制菜之王”。
虽然大量使用预制原料,但却通过极低的价格和稳定的出品赢得消费者认可。一份意面加汤和沙拉,价格不到35元,这种性价比让消费者对其使用预制菜并不反感。
这说明,预制菜并不是不能接受,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愿意如实告知消费者,并给予足够的选择权。
而就在事件持续发酵的时候,一份由国家卫健委发布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通过专家审查。
草案提出,预制菜的定义、分类、原料要求、加工方式、储运条件等都将进行统一规范,并明确提出“不得添加防腐剂”等强制性条款。
草案还提到,餐饮门店是否使用预制菜,将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这意味着,一旦标准落地,餐饮企业必须明确告知消费者菜品是否为预制,并承担相应责任。
早在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提升预制菜标准化水平;2024年3月,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的通知》,进一步明确预制菜范围和监管要求。
此次草案的推进,意味着行业即将从“模糊运营”进入“规范披露”阶段。
消费者并不反对预制菜,反对的是被蒙在鼓里。
“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诉我。” 这是新华社在相关报道中所强调的核心态度,也代表了当下公众的普遍共识。
企业可以选择效率,但不能牺牲信任。未来的餐饮行业,或许会有更多预制化的选择,但只有信息公开、尊重消费者选择,才能走得长远。
来源:男科医生磊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