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记得刚毕业的时候微信朋友圈还有Bug:就是发布后朋友评论,你回复朋友,不是你们共同的朋友,只能看到你回复的内容,好像你在自言自语一般...(超级尴尬)
朋友圈的朋友们越来越安静了,活跃的只有各个行业的销售。
记得刚毕业的时候微信朋友圈还有Bug:就是发布后朋友评论,你回复朋友,不是你们共同的朋友,只能看到你回复的内容,好像你在自言自语一般...(超级尴尬)
那时候不管是旅游的风景照,还是好吃的东西,又或者好看的电影票根都是朋友圈的素材,恨不得立马把此刻的心情公之于众。
睡前动作是刷朋友圈,出不了门的时候就刷朋友圈“云旅游”。那时候的“圈”是真的“分享圈”。
可后来,朋友圈变味了。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和跳槽不同的公司,加的同事也越来越多,朋友圈也越来越不“私密”了。
还有买房子、车子的时候加的房产销售、银行客户经理,买化妆品加了导购,买奶粉、尿不湿加了母婴店员。
公司的第三方客户也在列表中躺着,过年过节还会被迫加一些不常联系的“亲戚”。
朋友圈不再是只分享点滴的小天地了,已然变成了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复杂的“社交圈”里,让分享变了味儿,也变得更谨慎了。
微信团队当然也在与时俱进,给我们提供了“分组制”。这是一把“双刃剑”,一不小心就会有"漏网之鱼"。
当你精心挑选九宫格照片并附上自己满意的文案,然后设置分组可见的发表。
十分钟后,有个你不想给他看的人点了赞。。。这就是最尴尬的,删也不是,不删也不是。
有时候被迫“营业”的时候,还要转发公司的宣传文章,还有培训班的打卡、“集赞”(三天不能删的那种),又不得不进行分组发送。
发朋友圈的成本越来越高,使得分享欲越来越低。
也有一种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态成熟了许多,想着想着干脆就不发了。
发完有的人是真心点赞,有的人是真心“酸你”。大家有各自的圈子,过得好不好也没必要让别人知道。与其花费心思去分享自己的日常,不如多花点时间在自己和家人的身上。
因为真的没有那么多人在意你。在乎你、关心你的从来只有你最亲近的人,而他们就在你身边。
有时候我忍不住的时候,还是会发朋友圈,但会设置“仅自己可见”,这样既可以记录,又能把当时的表达欲给释放出来。
还有一个更让人讨厌的就是,有些人屏蔽了我。当初加我的人是你,现在屏蔽我的也是你,何必呢?
与其躺在各自的列表中占地方,不如一键删除还省事。一年不联系,往后的年年也不会再联系了。虚假的“好友”关系不要也罢,要么坦坦荡荡,要么干脆消失在人海。
来源:浮生小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