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花轿手机,一位乡村理发师的温情三重奏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6 17:30 2

摘要:清晨六点,在峰峰矿区大峪镇南大峪村,67岁的王有贺准时推开“爱心理发店”的门帘。今年初,这家小店悄然开业,从首日起便立下温暖承诺:老弱病残群体理发全部免费,行动不便者还可预约上门服务。

清晨六点,在峰峰矿区大峪镇南大峪村,67岁的王有贺准时推开“爱心理发店”的门帘。今年初,这家小店悄然开业,从首日起便立下温暖承诺:老弱病残群体理发全部免费,行动不便者还可预约上门服务。

如今,这位乡村理发师不仅用剪刀传递爱心,更通过直播间将当地非遗“抬花轿”技艺和乡村暖心故事传向四方,让传统技艺与数字时代在这间二十平方米的小店里交相辉映,奏响了一曲动人心弦的文明赞歌。

剪刀传情,一推一剪的初心守望

“谁都有老的时候,能帮一点是一点。”这是王有贺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开设爱心理发店的初心。

王有贺至今记得那个大风天。那天下午,他正准备关店回家,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村里一位卧床多年的老人想要理发,儿女却都不在身边。没有丝毫犹豫,王有贺拎起理发工具箱就前往该老人家中。当看到老人凌乱的白发和不好意思的神情时,王有贺的心被触动了。

“那瞬间,我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王有贺回忆道,手中的推剪却不自觉地慢了下来,“老人也应该有尊严,哪怕只是理个发这样的小事。”

王有贺正在给乡亲们理发。

从那以后,王有贺决定将自己的理发技艺奉献给那些最需要的人。他立下店规——老弱病残群体理发全部免费,行动不便者还可预约上门服务。

村民们最初半信半疑。“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有人私下嘀咕。但王有贺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承诺。

“王师傅真是热心人,上月冒着雨来给我的老父亲理发,临走还顺手把垃圾带走了。”正在排队理发的村民感动地说。他的父亲因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全靠王有贺定期上门帮忙打理头发。

在理发店里,王有贺的细心处处可见。他总是默默地将毛巾提前预热,细心地在老人腰后垫上软枕,每剪几下就会轻声询问“这么剪舒不舒服?”——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这位六旬理发师的匠心与温情。

“看着乡亲们理完发后精神抖擞的模样,我心里比他们还高兴。”王有贺说着,眼角漾开笑纹,“有时候,他们会拉着我的手说谢谢,那种温暖,多少钱都买不来。”

花轿起舞,非遗文化的云端新生

理发的间隙,王有贺的手机支架悄然立起。随着直播提示音响起,这位普通的乡村理发师瞬间变身网络主播。

“家人们看好了,今天不光给乡亲们理发,还要给大家表演一段抬花轿!”王有贺对着镜头笑道,手中的推剪灵活翻转,仿佛被注入了生命。

王有贺(左)正在表演“抬花轿”。

作为南大峪村区级非遗民俗——抬花轿的领队,王有贺常在直播间展示非遗文化:时而比划传统抬轿舞步,时而讲解民俗典故,兴致来了还会亮一嗓子传统小调。

“得让年轻人也看看咱们的老传统!”他边说边用毛巾熟练地折出朵大花,对着镜头展示,直播间里顿时笑声不断,点赞飙升。

抬花轿是南大峪村的传统民俗,已有上百年历史。作为这项非遗的传承人,王有贺曾眼睁睁看着这门技艺在年轻人中失去市场。“现在的孩子都玩手机,谁还学这个?”他一度忧心忡忡。

转机来自一次偶然。那天,王有贺正在店里给老人理发,偶然间用手机录了段小视频发到网上,没想到获得不少点赞。他灵光一闪:为什么不通过网络来传播抬花轿文化?

从此,王有贺的直播间成了非遗文化的新舞台。他不仅直播理发过程,还会在休息时间表演抬花轿的步法和唱腔,讲解其中的文化内涵。有时,他甚至会邀请理完发的老人一起入镜,即兴来段表演。

“最初只是想试试看,没想到反响这么好。”王有贺翻看着手机上的评论,眼中闪着光,“有网友说看了我的直播,想起了老家的爷爷奶奶;还有人说没想到理发这么有意思,想来学习。”

如今,王有贺的短视频已经积累了数万播放量。在他的视频里,既有为银发老人理发的温馨场景,也有抬花轿排练的欢快画面,还有菜市场里的市井烟火。这个充满泥土气息和人情味的账号,已成为他传播文明乡风、连接城乡情感的新媒体窗口。

爱心循环,温情的网络连接城乡

夕阳为“爱心理发店”的招牌镀上金边,王有贺的手机再次响起——又是一位预约上门理发的老人。挂断电话,他脸上绽放出笑容,这或许就是他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

王有贺的爱心理发店不仅成了村里的爱心驿站,还通过互联网连接起了更广阔的世界。

令人惊喜的是,王有贺的善举悄然引发了爱心循环。有网友通过直播了解到他的故事后,想要寄来理发工具和用品;还有年轻人专程前来学习技艺,想要在自己的家乡开设类似的爱心理发店。

“没想到我的一点小心意,能引起这么多人的共鸣。”王有贺感慨道,“这让我相信,世界上还是好人多。”

最让王有贺欣慰的是,通过直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传统理发技艺和非遗文化。有时,直播间里会有年轻人提问关于抬花轿的细节,王有贺总是耐心解答。

“传统文化不是摆在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活在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王有贺说,“通过直播,我希望能让年轻人看到,老传统也可以很‘潮’。”

如今,王有贺的日常更加忙碌了。除了常规的理发服务和上门服务外,他还要准备直播内容,组织抬花轿排练,偶尔还要接待前来参观学习的人。但他乐此不疲。

“有时候累是累了点,但心里踏实。”王有贺说,“看到乡亲们笑容多了,传统文化有人关注了,我觉得一切都值得。”

夜幕降临,王有贺仔细打扫完理发店,将工具消毒整理完毕。手机里,又多了几条预约理发的信息和新粉丝的关注。他轻轻抚摸着那把跟随他多年的推剪,眼中满是欣慰。

从一方理发小店到非遗传承舞台,从现实邻里互助到云端粉丝互动,王有贺用一把剪刀、一顶花轿、一部手机,编织起孝亲敬老、互助友善的温情网络,打造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独具特色的“大峪样本”。

当清晨的阳光再次照进爱心理发店,王有贺又将开始新一天的忙碌。推剪嗡嗡,手机闪烁,花轿起舞,在这个二十平方米的空间里,一场关于爱与文化传承的故事,正在悄然续写新的篇章。

本报记者 王丹丹/文 通讯员 高洁/影

来源:邯郸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