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剪纸首先要学会圆、月牙和锯齿纹。圆是代表我们的眼睛,剪得越圆……”在翰林实验学校七年级三班的剪纸课堂上,县文化馆剪纸教师徐晴正耐心地指导学生们创作五角星剪纸作品。学生们对折红纸,剪刀沿着纹路游走,不一会儿,一幅幅对称的五角星便跃然掌心。
仪陇融媒(记者 陈洪江)4月9日, 在仪陇县翰林实验学校,一把剪刀、一张红纸,正在为校园劳动教育开辟出一条独具匠心的创新之路。
校园剪纸课上的非遗传承
“我们剪纸首先要学会圆、月牙和锯齿纹。圆是代表我们的眼睛,剪得越圆……”在翰林实验学校七年级三班的剪纸课堂上,县文化馆剪纸教师徐晴正耐心地指导学生们创作五角星剪纸作品。学生们对折红纸,剪刀沿着纹路游走,不一会儿,一幅幅对称的五角星便跃然掌心。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仪陇剪纸“粗中有细,细中见粗”的技艺特点,成为培养学生耐心与细心的生动教材。学生胡政宇说:“我刚开始学习剪纸的时候,剪得很差,而现在,我学会了‘慢工出细活’,不仅能剪出各种轴对称图形,而且也能剪出可爱的小动物。”从最初的生疏到如今的熟练,孩子们在剪纸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动手能力,更深刻体会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
特色课程体系的探索
据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翰林实验学校联合文化馆、非遗传承人,精心打造了“非遗 + 劳动”特色课程体系。通过剪纸、书法等文化载体,学校实现了“以劳育美、以美促劳”的教育目标。数据显示,学生手工制作优秀率提升了35%,团队协作意识也显著增强。
县翰林实验学校劳动教育负责人何苗表示:“劳动教育并非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五育融合’的重要载体。将剪纸文化引入校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耐心细心等劳动品质,传承文化基因,助力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
劳动教育活动丰富
近年来,翰林实验学校不仅通过引入剪纸、书法等非遗文化丰富劳动教育内容,还通过开展播种节、蔬菜销售大赛、烹饪大赛等活动,不断优化和完善劳动教育体系。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乐趣,更在劳动中学会了合作与分享,培养了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在播种节上,学生们亲手播下种子,精心呵护它们成长,体会生命的神奇与劳动的喜悦;蔬菜销售大赛中,学生们分工合作,从种植到销售,全方位感受劳动的价值;烹饪大赛里,孩子们在厨房里大显身手,将劳动成果转化为美食,分享给他人。
仪陇县翰林实验学校以非遗剪纸课程为切入点,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创新之路。在这里,劳动教育不再是枯燥的体力付出,而是与文化传承、艺术创作紧密结合的多彩旅程。让我们期待这所学校在劳动教育的道路上,继续书写更多精彩的篇章,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
来源:仪陇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