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把刻刀,一块树根,一双双好奇的眼睛紧盯着讲台……4月9日,信阳市平桥区明港镇木雕非遗传承人刘汉杰走进明港镇四小,为孩子们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非遗体验课。在木屑纷飞与童声笑语中,千年根雕技艺的种子悄然播撒进孩子们的心田。
一把刻刀,一块树根,一双双好奇的眼睛紧盯着讲台……4月9日,信阳市平桥区明港镇木雕非遗传承人刘汉杰走进明港镇四小,为孩子们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非遗体验课。在木屑纷飞与童声笑语中,千年根雕技艺的种子悄然播撒进孩子们的心田。
作为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雕)代表性传承人,52岁的刘汉杰与根雕结缘近十载。他以“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东方美学智慧,在盘虬错节的树根中捕捉自然灵韵,用刻刀赋予枯木新生。“每块树根都是大自然的馈赠,我们要学会与它对话。”刘汉杰展示了一件半成品,向孩子们传递非遗技艺的匠心理念。
沉浸体验:童心与非遗碰撞创意火花
理论讲解后,课堂变身“小小工坊”。刘汉杰手把手教授握刀姿势与雕刻技巧,学生们屏息凝神,小心翼翼地在木料上刻出第一道纹路:“原来以为雕刻就是‘削木头’,今天才知道要观察木纹走向!”
教室内,刻刀与木料碰撞的沙沙声此起彼伏,孩子们专注的神情让随堂听课的老师感慨:“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可触摸、可参与的文化记忆。”
根脉延续:非遗进校园播撒文化火种
“让孩子们亲手触摸传统技艺的温度,才能让文化根脉真正‘活’起来。”明港镇四小校长杨霞表示,“非遗传承不是复制过去,而是用今天的创造力点亮传统的未来。”
这场非遗课堂是明港镇“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缩影。近年来,明港镇通过“非遗+”模式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延续,让非遗项目走进青少年生活。(通讯员 杨凯)
来源:时代报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