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的脉络,浸润着阅读的墨香;精神的丰盈,离不开对知识的热忱追寻。当我推开孺子书房的门,“知识改变命运,阅读陶冶生活”的馆铭便映入眼帘。作为一名刚上岗不久的孺子书房馆长,这段时间里,我亲眼目睹了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读者与书籍相遇的温暖画面,也愈发理解了阅读对于
文化的脉络,浸润着阅读的墨香;精神的丰盈,离不开对知识的热忱追寻。当我推开孺子书房的门,“知识改变命运,阅读陶冶生活”的馆铭便映入眼帘。作为一名刚上岗不久的孺子书房馆长,这段时间里,我亲眼目睹了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读者与书籍相遇的温暖画面,也愈发理解了阅读对于一座城市、一种文化,乃至个体生命的深远意义。
孺子书房以“家门口的图书馆”为定位,免费向市民开放,为大家提供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每天清晨或午后,总有络绎不绝的读者循着书香而来,或驻足书架前,或静坐桌边,于字里行间探寻真谛,让精神在安静一隅得到滋养。
书房之内,随处可见动人的阅读场景:备考的学生早已开启“沉浸式学习”,笔尖勾画书页重点,挥毫书写奋斗的旋律;文学爱好者缓步穿行于书架之间,指尖轻抚书脊,寻找心仪的书籍;还有人沉醉于书中情节,不时提笔摘抄妙语、记录心得,让初秋时光沉淀为隽永的记忆。
众多读者中,有两位让我印象格外深刻。年过七旬的张爷爷,几乎每天都会准时来到靠窗的座位。他总背一个洗得发白的帆布包,里面装着老花镜和笔记本,一坐就是大半天。交谈中我得知,他年轻时便热衷历史,退休后更把孺子书房当作“精神充电站”,从《史记》到地方志,一一细读,笔记本上密布笔记。“原以为年纪大了学不了什么,来到这里才明白,读书不论早晚,书中自有天地。”张爷爷笑着说。
儿童区则洋溢着温馨与童趣。十岁的姚千屿是这里的“小常客”,自从上个月妈妈带她读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后,她一有空就过来。总是小心地捧着绘本,坐在小椅子上,时而轻声自语,时而请妈妈讲解。有一次,她指着“孔融让梨”的画面,认真地说:“我也要学孔融,把好的东西分给小朋友。”那稚嫩而坚定的语气,让我真切感受到阅读对孩子心灵的滋养。
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你可以走进孺子书房,让时光慢下来,容心灵稍作停泊,在阅读中沉淀岁月。
阅读能让人从忙碌中抽离,在纸页间获得片刻宁静。在与文字的对话中,读者常能寻得解惑的启示,重握生活的方向。于是,当他们走出书房,再次面对生活中的风雨时,便多了一份从容,行囊中也增添了应对挑战的智慧和勇气。而孺子书房,会始终以书香为引,守护读者每一份对知识的渴求,成为南昌中一个温暖的文化栖息地。
来源:南昌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