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一场以蛙类动物为主题的生态教育活动——“南囿蛙踪:循蛙鸣探丰台野趣”在丰台区少年宫和南苑森林湿地公园温馨开展。报名参加活动的青少年通过轻松有趣的互动与体验,近距离触摸自然、认识蛙类动物,为周末时光添上了一抹生动的“野趣”色彩。
南囿蛙踪
循蛙鸣探丰台野趣
青少年收获生态成长之旅
近日,一场以蛙类动物为主题的生态教育活动——“南囿蛙踪:循蛙鸣探丰台野趣”在丰台区少年宫和南苑森林湿地公园温馨开展。报名参加活动的青少年通过轻松有趣的互动与体验,近距离触摸自然、认识蛙类动物,为周末时光添上了一抹生动的“野趣”色彩。
PART 01
解锁蛙类的“文化密码”与 “辨识指南”
活动先导课上,教师向学生介绍了蛙类在中西方文化中的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寓意“生机与吉祥”,西方童话中代表“智慧与蜕变”。同时,教师还借助高清图片、多媒体视频及模拟蛙鸣趣味互动,引导学生区分黑斑侧褶蛙、中国林蛙、中华大蟾蜍的特征,让学生对于探寻这些“蛙朋友”真实生活的活动充满了期待与向往。
PART 02
探寻蛙类与生态的“共生密码”
02
走出教室,同学们带着好奇与期待,前往北京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开启了黑斑侧褶蛙的“寻踪之旅”。此次户外探索由国家自然博物馆公共服务部高源老师全程带领。他结合沿途环境为学生们科普核心知识:从“什么是两栖动物”的基础概念,到“黑斑侧褶蛙从蝌蚪到成蛙的变态发育过程”,再到“充足水源、丰富植被等黑斑侧褶蛙生境必备条件”,让学生带着科学的认知走进自然。
抵达水域边缘,学生们在专家的引导下,深刻理解黑斑侧褶蛙与生态环境的依存关系,同时也感受到丰台区花园城市建设对保护生物栖息地的重要意义。
PART 03
打造“微型蛙类生境”
还原自然生态场景
动手实践环节成为活动的“高光时刻”。同学们借助蛙类模型、水生植物、砂石等生态模拟材料,发挥创意与动手能力,精心打造接近蛙类真实生存环境的“微型生境及蛙类生活史”教具。从水体布局到植被搭配,从池塘设置到地形塑造,每一处细节都融入了对蛙类生存需求的考量,让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深化。
PART 04
传递护蛙理念与生态担当
呼吁大众共守家园
生态文明宣讲环节,学生们完成了从“学习者”转变为“传播者”的角色转变。学生们轮流分享本次活动的收获与感悟,呼吁更多人关注黑斑侧褶蛙及其栖息地保护,共同守护身边的生态环境。
稚嫩却坚定的声音,传递出对自然的敬畏与守护生态的决心,他们以实际行动,让生态保护理念进一步延伸与传播,为丰台区花园城市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时值全国科普月期间,此次活动以常见蛙类为切入点,以“贴近自然、实践育人”为特色形式,将科普知识从书本延伸到户外,从理论转化为行动,不仅让学生近距离感受自然野趣、学习生态知识、领略本土生态之美,更深化了他们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知,也切实激发了大众主动探索科学、参与生态保护的热情。
未来,丰台区少年宫还将围绕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策划并开展更多样化的生态实践活动,让更多人感受生态之美、学习科学知识,进一步推动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凝聚力量。
来源:小郭今天早睡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