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8000万播放量到“今天汤不对味”,黑鸭煲只用半年走完一条完整的抛物线。
限量30锅,排队两小时,黑鸭煲老板到底在赌什么?
从8000万播放量到“今天汤不对味”,黑鸭煲只用半年走完一条完整的抛物线。
老板在第二高潮祭出“每天只卖30锅”这一招,表面看是饥饿营销,实际是精准计算:30锅刚好覆盖老街早班、午班、晚班三波人流,锅数再往上加,人手、香料、火候全乱套,味道一飘就砸招牌。
把数字锁死,既保住品控,又把“抢不到”变成社交货币,视频一发,流量二次起飞。
回头看第一高潮的争议,两拨人吵得凶,其实都在帮老板做数据。
说“噱头大于味道”的人把话题顶上热搜,说“真功夫”的人把口碑拉回安全线,正负流量对冲,平台算法最喜欢这种拉扯,播放量滚雪球。
老板没花一分钱广告,靠吵架完成冷启动。
模仿店像割韭菜一样冒出来,老板没急着打官司,他清楚告不过来。
他只做一件事:把胡椒空运、把老卤直播。
这一步是告诉市场,我能抄,但你抄不走供应链。
胡椒空运成本涨三成,却换来“真材实料”四个字,老顾客一看就懂,新顾客被视频一洗脑也信。
限量30锅上线时,模仿店还在用调料包兑水,高下立判。
第二低潮来得更快。
一条测评视频说限量是套路,香料延误导致味道不稳,老板没公关,直接关评。
这一招看似认怂,其实是止损:评论区一旦吵起来,平台会继续推,负面滚雪球。
关评让热度降温,老顾客线下喝到对的味,自然回来。
老板赌的是味觉记忆比网络记忆更久。
整个事件最狠的一步,是把配方和百万酱料生意绑在一起。
老板从不否认背后有酱料厂,也从不承认,留一条缝让市场自己猜。
这条缝让话题永远关不上,每次热度下滑,就有人跳出来追问配方,流量又被拉回锅里。
餐饮圈惯用的“祖传秘方”套路,被他升级成“商业机密”,信息差就是护城河。
对比隔壁市那家老卤煲,味道极像却被指抄袭,老板没回应。
业内人士算过账:老卤煲每天卖200锅,毛利被房租、人工、平台抽成吃光;黑鸭煲每天30锅,单价翻倍,毛利七成以上。
老板要的不是规模,是利润。
限量不是饥饿,是算账。
黑鸭煲的抛物线给所有餐饮人提了个醒:流量能点火,也能烧锅。
火烧得旺时,必须往里添真柴。
空运胡椒、直播熬汤、限量锅数,每一步都在添柴。
添慢了,火灭;添错了,锅炸。
老板赌的是30锅的火候刚好够烧到下一波柴。
如果明天不限量了,你还会排队吗?
来源:媚·不昧不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