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游客来乐山吃吃吃的时候,排长队的终端少不了一只鸭子,那就是乐山的甜皮鸭。而在各种社交平台上,甜皮鸭的起源之争就没有断过,一言以蔽之,就是“神话传说与地域博弈”。神话传说将甜皮鸭的“星灼纹路”与吕洞宾救鸭的民间故事相连,赋予其道家文化色彩,而历史考据派则提出更现
游客来乐山吃吃吃的时候,排长队的终端少不了一只鸭子,那就是乐山的甜皮鸭。而在各种社交平台上,甜皮鸭的起源之争就没有断过,一言以蔽之,就是“神话传说与地域博弈”。神话传说将甜皮鸭的“星灼纹路”与吕洞宾救鸭的民间故事相连,赋予其道家文化色彩,而历史考据派则提出更现实的源头,究竟谁是谁非?或者说这件事就不存在是非?铁成今天就给大家捋一捋。
铁成发现,关于乐山甜皮鸭的起源,网络上存在的争议是多重叙事交织在一起的,其中主要有三,一个是彭山说根据1988年四川省地图册及2001年官方物产记载,甜皮鸭最早明确发源于彭山县(曾是乐山的一个县,现属眉山市)。1958年彭山杨驼子甜皮鸭在省级比赛中击败成都张鸭子,确立了其正统地位。公私合营后,因行政区划原因(彭山当时属乐山),甜皮鸭被冠以“乐山”之名对外推广。
其二为夹江说有人则认为其实甜皮鸭应该是夹江木城古镇起源,称其由上世纪70年代“卤鸭儿”改良而来。不过从早期资料显示,夹江直到90年代才将普通卤鸭子转型为甜皮鸭工艺,如果被认为是彭山技艺传播的结果,也无可厚非。
第三便是文化融合说还有一种说法,甜皮鸭本质是清代御膳“油烫鸭”工艺与川南卤味的融合产物,其“刷糖”工序可能受江南蜜汁烧腊影响,体现长江流域饮食文化的流动,你瞧,这个说法是不是又高大上了呢。
所以我们不妨正本清源一番,在铁成看来,这就是从地域符号到文化共识的问题。起源之争背后,折射出中国美食文化传播的典型困境。彭山派以地方志、物产档案为据,强调历史优先权;夹江派则通过申报非遗、打造“木城古镇发源地”文旅IP争夺话语权。有趣的是,两地技艺本同源,彭山甜皮鸭因卤水药材配方独特(如栀子、甘松)形成草本香韵,夹江则依托岷江麻鸭的肉质优势发展出更酥脆的口感。争议本身反而成就了甜皮鸭的多元魅力。从这个层面来看,与其纠结谁发明了第一只甜皮鸭,不如承认它是嘉陵江流域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彭山点燃火种,夹江添柴助燃,乐山最终让这只鸭子星火燎原了。
争来争去,倒不如想想破局之路,看看老字号的守正与新生代破圈。当代甜皮鸭的进化史,完美诠释了“正宗”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守正派以“赵鸭子”“纪六孃”为代表,恪守三大铁律——60天自然生长期麻鸭、牛骨老卤每日养汤、六成油温精准淋炸。赵鸭子第三代传人方燕君建立标准化生产线,用现代食品科学复刻祖辈的“脆甜平衡”。而创新派来自年轻品牌对传统边界的挑战,海归创业者王海玉通过短视频展现制作过程,用智能化新设备让甜皮鸭制作流程变得“科学”了;美食深耕人唐强的“川姨妹甜皮丫”一鸭多味把传统甜皮鸭的麦芽糖味道变成了蜂蜜柚子味、肉松味、桂花味适应更多年轻人尝鲜。
海归王海玉女承父业
唐强的甜皮鸭爆改成甜皮丫
在铁成看来,乐山甜皮鸭的争议与发展史,恰是中国传统美食现代转型的缩影。起源的正宗性固然是文化认同的锚点,但更可贵的是开放包容的技艺迭代,从彭山卤鸭到夹江油烫鸭,从御膳古法到氮气锁鲜,每一次变革都是对传统的致敬而非背叛。还有地域标签的解构与重构,当甜皮鸭成为乐山城市名片,其起源地争议反而消弭于共同的文化归属感——食客真的又兴趣追问“谁发明”吗?我想大家只关心“谁做得更好吃”吧。
在乐山老街的烟火中,甜皮鸭早已超越食物本身。它是神话传说与历史考据的纠缠,是地域博弈与文化共生的见证,更是古老技艺与现代商业的共舞。或许真正的“正宗”,不在于起源地的石碑刻字,而在于每一代匠人对美味的极致追求——正如那锅沸腾百年的卤水,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来源:川菜杂志驻乐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