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䱻鱼及其生物学特性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0 09:29 1

摘要:花䱻(Hemibarbus maculatus Bleeker)隶属于鲤科、鮈亚科 、䱻属,在江苏俗称季浪鱼,在湖南地区俗称鸡虾,在重庆地区又称土凤。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的江河、湖泊、水库中。花䱻是一种小型底层经济鱼类,它具有食性杂、适应性强、抗病能力强、肉质细

花䱻(Hemibarbus maculatus Bleeker)隶属于鲤科、鮈亚科 、䱻属,在江苏俗称季浪鱼,在湖南地区俗称鸡虾,在重庆地区又称土凤。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的江河、湖泊、水库中。花䱻是一种小型底层经济鱼类,它具有食性杂、适应性强、抗病能力强、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养殖效益高、群体产量高、易于越冬等特点,是适应淡水养殖的名优种类之一。非常适合池塘主养和混养,易垂钓,是广大养殖者和垂钓者的理想品种。

另外,花䱻的"䱻"字在电脑上很难打出,所以平常䱻字多以"骨"字替代,花䱻鱼即花骨鱼。

1.外部特征

花䱻体较长,侧扁,背隆起稍呈弧形。吻圆锥形稍扁平,前端圆钝突出,吻长较眼后头长稍短,口下位,呈马蹄形,下咽骨发达粗壮,唇较肥厚,口角有短须1对。

眼较大,侧上位,眼眶上缘向头顶稍为突出。鳞大小中等,侧线较平直。背鳍条Ⅲ7,臀鳍条Ⅲ6,侧线鳞49-53,鳃耙9-12个。下咽齿三行,1·3·5-5·3·1 (1·3·4-4·3·1)。

背鳍起点靠近吻端,位于背部最高点上,其最后的不分枝鳍条为粗大的硬刺,后缘光滑无细齿。胸鳍稍长,末端与背鳍起点上下相对。腹鳍较为短小,其起点约与背鳍基部中点相对。臀鳍也较短小,其起点在腹鳍起点与尾鳍之间的中点,尾叉形。

背部灰黄褐色至体侧逐渐转淡。腹侧银白色。在侧线上方体侧,有一纵列10个左右大型的黑斑。此外尚有大小不等的黑色斑点,无规则散在整个背部。在背鳍及尾鳍上有小黑斑组成略有规则的黑色斑纹3-4行。

2.生长速度

花䱻体长的增长以第一年最快,第二年次之,大约当年可长到7厘米,第二年可长到12厘米,第三年可长到16.8厘米,第四年可长到20厘米,第五年可长到23.6厘米。生长速度年增长随年龄的增大有逐渐递减的趋势。2冬龄性成熟,符合鱼类性成成熟前生长快的一般规律。与年体长增长相反,第一年增加的体重最小年增重随年龄的增大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但增加量各年龄有所不同,第三年增重和年增积量均低于第二年和以后各年。总的看来,花䱻属于生长速度中等偏慢的鱼类。雄鱼个体一般略大于雌鱼。

3.食性与栖息活动

花䱻鱼喜吃人工饲料。在自然水体中,它是一种以无脊推动物为主要食物的温和肉食性鱼类。成鱼主要摄食虾和小型软体动物,比如幼蚌、幼螺、幼蚬等。其中青虾的出现率占首位,数量上也占主要地位,其次是白虾。花䱻繁殖时一般不摄食或少摄食,花䱻几乎全年摄食的。产卵期后,在6-8月摄食活动加强;而在准备越冬阶段10-11月却有所减弱;但12月至翌年3月,为满足性腺发育,摄食活动一直在进行。2-3厘米时表现为中上层,以后为底栖,起捕率不高。

4.繁殖习性

花䱻性成熟年龄为2冬龄,最小型雌体长11厘米,体重25克;雄体长12.5厘米,体重29.7克。繁殖力大致随年龄(体长)增大而增高。怀卵量 4.8-13 万粒,产卵群体小型化。低龄鱼参加产卵的比例进一步增大,繁殖力得不到提高,产卵期4-5月,主要集中在4月下旬到5月中旬,持续期短。卵产于水草上。产卵条件一般不十分严格。性喜顶水产卵。产卵全日进行,但晚间常多于白天,以傍晚和拂晓比较集中。

据观察,生殖腺在5月下旬发育到近Ⅳ期;试验测得人繁二冬龄花䱻的个体绝对生殖力在0.6~4.2万粒/尾,平均为2.05万粒/尾,相对生殖力为8.07~17.53万粒/公斤,平均为137粒/克;而人繁一冬龄的相对生殖力仅为0~5.87万粒/公斤,平均为34粒/克。怀卵量9807粒(2163-17472粒);生殖季节雌鱼的成熟系数为19.36,雄鱼为2.39;产卵水温在22~26℃。

来源:渔人刘文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