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咱们平时看字,常碰到宋体和楷体,但好多人分不清它们俩。其实这两种字差别挺大的 —— 一个带着毛笔写字的温度,一个是为了印书改出来的 “标准款”。今天就用大白话说说它们到底不一样在哪。
咱们平时看字,常碰到宋体和楷体,但好多人分不清它们俩。其实这两种字差别挺大的 —— 一个带着毛笔写字的温度,一个是为了印书改出来的 “标准款”。今天就用大白话说说它们到底不一样在哪。
一、出身不一样:一个是 “手写练出来的”,一个是 “刻书逼出来的”
楷体是咱们老祖宗一笔一划写出来的。早到三国两晋的时候,有人觉得隶书写着麻烦,就慢慢改成了更工整的楷体。到了唐朝,出了颜真卿、柳公权这些 “书法大佬”—— 颜真卿的字胖乎乎、稳当当,柳公权的字瘦硬、有劲儿,把楷体写的又好看又好认。所以楷体打一开始就是 “手写款”,不管是平时记笔记,还是写书法作品,都靠它,带着人的手写个性。
宋体就不一样了,它是为了 “印书” 才出现的。宋朝开始流行雕版印书,但那时候的字还带着点楷体的影子;到了明朝,要印的书越来越多,刻书的工人嫌楷体刻起来慢,就想了个办法:把横画刻得细一点,竖画刻得粗一点,拐角处直接刻成直角,这样又快又清楚。虽然叫 “宋体”,其实是明朝才定型的。所以宋体是 “印刷专用款”,从一开始就是为了省事、统一才设计的。
二、笔画长得不一样:一个 “软乎乎有变化”,一个 “硬邦邦有规矩”
看字先看笔画,这俩字的笔画差别特别明显。
楷体的笔画就像用毛笔写的,软乎乎的还有变化。比如横画,起笔的时候可能会顿一下,中间稍微变细,收尾再顿一下,不是一条死直线;竖画要么末尾圆滚滚(叫 “垂露”),要么末尾尖尖的(叫 “悬针”);撇捺就像柳叶,起笔粗一点,越写越细,末尾还带个小尖。就连拐角处,也不是硬邦邦的直角,可能会圆一点,或者顿一下再拐,看着特别自然。
宋体的笔画就像用刀刻的,硬邦邦的全是规矩。最明显的是 “横细竖粗”—— 横画细得像根线,两端还带个小三角疙瘩(那是刻刀留下的痕迹);竖画粗得像根柱子,从头到尾没变化;撇捺虽然也有小尖,但起笔特别粗,中间一下就变细,看着有点 “愣”。拐角处更直接,横和竖接在一起就是 90 度直角,没有一点缓和,一眼就能看出 “这是印出来的”。
三、结构不一样:一个 “灵活多变”,一个 “整齐划一”
要是把字比作人,楷体就是 “穿休闲装的”,看着工整但有个性;宋体就是 “穿制服的”,所有字都长得整整齐齐。
楷体虽然工整,但不同人写出来不一样。比如写个 “口” 字,颜真卿可能写得扁一点、宽一点,欧阳询可能写得窄一点、高一点;写个 “宝” 字,有的会把上面的 “宝盖头” 写大一点,有的会写小一点。就算是同一个人,写的时候心情不一样,笔画间距也可能有点差别,看着活灵活现的。
宋体就讲究 “一刀切” 的整齐。不管是简单的 “一” 字,还是复杂的 “繁” 字,印出来大小都差不多,不会因为笔画少就变小;写 “中” 字,竖画一定在正中间,横画之间的距离分毫不差;写 “口” 字,永远是方方正正的长方形,不会有扁有圆。这样印书的时候,一整页字看起来特别整齐,读起来不费劲。
四、用的地方不一样:一个 “靠颜值”,一个 “靠实用”
因为长得不一样,它俩用的地方也完全不同。
楷体靠的是 “颜值” 和 “温度”,常用在要显文化、显个性的地方。比如练书法的人写楷书作品,过年贴的对联,博物馆里的展板题字,还有老师写板书(现在少了,但以前很常见),都用楷体 —— 看着舒服,还能感觉到手写的诚意。就算现在,有人写贺卡、记笔记用楷体,也比打印体看着亲切。
宋体靠的是 “实用” 和 “清楚”,专门用来 “传信息”。咱们课本里的正文、报纸上的文章、街上的公共标识,还有公司发的正式文件,大多是宋体 —— 横细竖粗的设计,不管字多小,都能看清楚,读起来不费眼。就连手机里的文档、网页上的文字,很多也是宋体的变形(比如微软雅黑),就是因为它 “好用、好认”。不过没人用宋体写书法,毕竟太 “死板”,没灵气。
结语
其实宋体和楷体没啥 “谁好谁坏”,就是各干各的活:楷体是 “手写出来的艺术品”,带着人的温度和个性,适合显文化、做装饰;宋体是 “刻出来的实用款”,为了印书、传信息而生,适合读文章、看文件。搞懂它们的差别,下次看课本、看书法作品的时候,就能一眼分清 —— 哦,这个是软乎乎的楷体,那个是硬邦邦的宋体!
来源:易学知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