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做空英镑一战成名,到频频左右市场情绪,他的每一次出手都让全球金融圈战战兢兢。
金融巨鳄索罗斯的“德国战役”:从神坛跌落的标志性一战
在资本市场上,乔治·索罗斯一直有“打不败的男人”之称。
从做空英镑一战成名,到频频左右市场情绪,他的每一次出手都让全球金融圈战战兢兢。
但在1993年夏天,索罗斯遭遇了他投资生涯中最典型的一次失败。
这一战,他对上的是全欧最强的央行——德国联邦银行。
这一次,市场没听他的,德国央行也没退让,曾经屡试不爽的“索罗斯效应”,彻底失灵了。
1993年6月,索罗斯瞄准德国马克,判断其汇率将下跌,试图复制他在英国的做空神话。
那时德国经济面临一定压力,欧洲其他国家也希望德国能降息来带动欧共体的整体经济。
但德国央行硬气得很,拒绝宽松货币政策,坚持高利率稳定汇率的立场没有动摇。
虽然短期内德国马克确实出现了一些贬值迹象,但那更多是市场情绪短暂波动,并没有形成趋势。
德国政府不但没有降息,反而展现出极强的货币政策独立性。
结果就是,市场快速修复,德国马克重新走强。
索罗斯第一次打德国市场,铩羽而归。
三次放狠话,德国央行根本“不带怕的”
第一次碰壁,索罗斯并不甘心。
7月30日,他再次通过路透社喊话,称如果德国不降息,欧洲汇率机制(ERM)将难以维持,外汇储备迟早撑不住。
他的意思很明确:德国再不松手,整个欧洲的货币体系都要崩。
但德国人还是不买账。
德国央行继续维持高利率,德国马克的汇率也稳稳当当,没有任何崩盘迹象。
索罗斯说得再响,市场也没有跟风,索罗斯效应,这一次彻底哑火。
到了8月4日,索罗斯干脆公开宣布,重仓做空德国马克,大举买入美元和日元。
这是他的第三次发起挑战,但德国央行依旧无动于衷。
德国马克反而一路升值,从7月下旬的1.75马克兑1美元升到9月中旬的1.61马克。
在汇市上,这种走势就是对索罗斯“公开打脸”。
从“传奇投资人”到“欧洲罪人”,媒体开始翻脸
索罗斯连续三次失败之后,媒体的态度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英国《每日电讯报》开始讽刺他“越来越狂妄自大”,不再把他当作金融英雄。
果不其然,索罗斯这场战役的失败,成了他神话开始破碎的标志。
索罗斯在德国这场战役中输得不轻,但败得并不冤。
德国央行的独立性、德国政府的政策定力、以及德国经济的韧性,共同构筑了一道无法撼动的金融防线。
不是所有国家都像当年英国那样容易被击穿,尤其是德国这种拥有强大基本面的经济体。
这场失败也说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金融投机固然有时能左右市场,但终究敌不过一个国家的强大经济实力和政策意志。
来源:3分钟娱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