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你听说过越南人眼中"失去的国门"吗?几千年历史中,两个邻国因为一段共同又分歧的历史纠缠不清。
越南史书上写着他们的第一位皇帝,恰恰是我们熟知的“南越王”赵佗。
从此,广东、广西成了越南人心中永远的痛,他们称之为"失去的门户"。这种观念如何形成?又为何能在千年间持续影响两国关系?
赵佗"变身"越南始祖
赵佗,这个出生在中原的秦朝将领,怎么就和越南扯上了关系?
故事要从秦始皇统一六国说起。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目光投向了南方未开化的土地。
当时的岭南地区(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被视为蛮荒之地,居住着百越族群。
秦始皇派遣任嚣和赵佗率五十万大军南下,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赵佗任南海郡长,管辖今广东一带。
秦朝灭亡后的混乱中,公元前204年,赵佗趁机吞并了桂林郡和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建立了南越国,都城设在番禺(今广州)。
这个政权的疆域北至南岭,南达今越南河内以南地区,包括了今天的广东、广西以及越南北部。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为了安抚边疆,在公元前196年正式封赵佗为"南越王"。
表面上,赵佗接受了汉朝的册封,但实际上南越国几乎是独立运行的。赵佗甚至自称为"南越皇帝",铸造"文帝钱",模仿中原皇权。
有趣的是,这位道道地地的中原汉人,在越南的历史书写中却摇身一变成了越南的国父和民族英雄。
越南的史官们精心构建了一个历史叙事:赵佗不再是秦朝派来的官员,而是越南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的开创者。他们把赵佗放在越南帝王谱系的首位,称他为"我越帝王"的开山祖。
公元1272年,越南陈朝的皇帝陈圣宗命令史官黎文休编撰《大越史记》,这部史书明确将赵佗列为越南第一位帝王。
后来在15世纪编纂的《大越史记全书》中,这一观点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和系统化。
到了1484年,吴士连修订的史书更是确立了南越国作为越南正统王朝的历史地位。
这种历史观念的形成并非偶然。南越国的建立确实使得岭南地区首次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政权实体,在某种程度上为后来越南民族意识的萌芽提供了历史源头。
"大门"之争
在越南的地缘政治想象中,广东和广西被视为他们国家的"大门"或"藩篱"。
这种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15世纪的《大越史记全书》,该书明确提出了"失去门户"的概念。
越南史官认为,南越国原本是越南的第一个王朝,而南越国的核心区域——广东和广西,则是越南的"前门"。
越南史家构建了这样一个叙事:
当汉武帝在公元前111年消灭南越国后,越南失去了它的"大门",只剩下交趾(今越南北部)、九真和日南三郡。
从此,越南成了一个"没有大门的房子",在地缘政治上处于不利地位。
这种"大门论"背后反映的是越南的地缘安全焦虑。在越南的历史经验中,来自北方的入侵往往是最大的威胁。
如果控制了广东和广西,就等于拥有了一道天然屏障,可以阻挡来自中原的军事压力。没有了这道屏障,越南就直接暴露在强大邻居的威胁之下。
越南历史上的许多政权都试图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两广地区的历史联系。
他们在文化上强调"生长南越"的认同,在政治上则通过国号、称谓等符号来暗示这种联系。
这种观念的形成也与越南长期被中国统治的历史有关。
从汉武帝灭南越国后,越南北部地区被纳入中国版图,直到10世纪才真正独立。
在这一千年间,越南形成了一种复杂的文化心理:一方面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另一方面又努力寻求自身的民族认同和独立性。
通过将赵佗和南越国纳入自己的历史叙事,越南试图建立一种与中国平等的历史地位。
国号之争
1802年,阮福映统一了越南,建立了阮朝。作为一个新王朝的开创者,阮福映希望能够获得当时东亚霸主清朝的承认。
于是在1803年,他派遣使臣黎光定和郑怀德前往清朝,请求改国号为"南越"。
选择"南越"作为国号,明显是在呼应赵佗的南越国,暗示越南才是南越国的正统继承者。这不仅是一个国号问题,更是一种历史正统性的宣示。
清朝嘉庆皇帝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他在朝堂上明确指出:"南越所包甚广,今广东、广西地界亦在其内。"
嘉庆认为,如果允许越南使用"南越"这个国号,就等于在历史上承认越南对广东、广西有某种合法主张,这是清朝绝对不能接受的。
于是,一场外交拉锯战由此展开。嘉庆坚持使用传统的"安南"国号,而越南使臣则固执地坚持"南越"的要求。双方僵持不下,谈判竟然拖延了整整七个月之久。
最终,越南不得不接受现实,放弃了"南越"的国号要求,继续使用"安南"这个自唐朝以来就一直沿用的称谓。但这并不意味着越南放弃了对南越国历史的认同。
在越南国内的史书和文化中,他们依然坚持将赵佗视为本民族的始祖,将南越国视为越南的第一个王朝。
这场“国号之争”表面上是外交礼仪的纠纷,实质上却是两国对历史解释权的争夺。
清朝坚持认为南越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地方割据政权,赵佗是一个叛乱的汉族官员;而越南则坚持认为南越国是越南历史的开端,赵佗是越南的开国英雄!
历史解释权之战
南越国的历史解释权之争,本质上是关于谁是这片土地真正主人的争论。
中国方面强调的是政治连续性和行政管辖的历史事实:
赵佗本是秦朝官员,南越国虽一度独立,但最终还是被汉朝征服并纳入中央王朝的版图。岭南地区自秦汉以来就是中国的行政区域,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郡县治理。
越南方面则强调的是文化认同和地理连续性:
南越国的疆域包括了越南北部,赵佗统治的人民中有百越族群的祖先,这在文化上与后来的越南人有某种连接。
他们试图通过这种文化和地理的联系,建立起对南越国历史的继承权。
更加复杂的是,汉朝灭南越国后设立的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中,交趾郡确实后来成为了越南的核心区域。
越南历史学家据此认为,越南至少是南越国一部分区域的继承者。
但中国学者则指出,交趾等地与广东、广西在汉朝及以后的朝代中有着完全不同的历史命运:
两广一直是中国的核心领土,而交趾等地在经历了一千年的中国统治后,最终发展出了独立的政治实体。
这场解释权之争贯穿了整个中越关系史。
越南在独立后,一直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强化自己与南越国的历史联系,而中国则坚持南越国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这种历史认知的差异,也影响着两国人民对彼此的看法和理解。
南越国争议还反映了东亚地区复杂的历史认同问题。
在这个深受中华文明影响的区域,各国在追求独立民族身份的同时,又不得不面对与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联系。
越南通过将赵佗"越南化",试图在认同中华文明的同时,又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历史叙事!
越南对广东、广西的"大门"情结,折射出一个民族如何理解自己的起源和边界。
两千年的历史中,同一段史实在不同文化语境下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解读。
这种差异提醒我们,理解邻国的历史观念,是构建和谐区域关系的重要基础。
历史认知的差异可能难以调和,但相互理解与尊重或许是走向未来的必由之路!
资料来源:
《南越国史》(广东省历史研究所,1988年)
《越南史》(陈荆和著,商务印书馆,1992年)
《东南亚历史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中越关系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编,2006年)
来源:蜀山史道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