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罗永浩在网络上公开质疑西贝,说西贝用预制菜卖高价,把食客当冤大头,还呼吁有关部门赶紧立法,让饭馆明明白白标注有没有用预制菜。
2025年9月,罗永浩在网络上公开质疑西贝,说西贝用预制菜卖高价,把食客当冤大头,还呼吁有关部门赶紧立法,让饭馆明明白白标注有没有用预制菜。
这事一出来,整个餐饮圈和消费者群体都炸了锅,不少餐饮从业者还跳出来声援西贝,这背后的门道,值得好好说道说道。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反应很快,当天就回怼了,他说按国家规定,西贝哪道菜都不算预制菜,最后还放话要起诉罗永浩。
本来想这事儿可能就是两人之间的口角,没成想网上立马吵翻了天。
有人站罗永浩,觉得花钱吃饭,总得知道吃的是现做的还是提前冻的。也有人觉得这事儿没必要吵,毕竟行业里对预制菜的定义一直没个准谱,吵到最后也未必有结果。
我一开始也觉得这就是场普通的商业争议,可看了双方后续的动作,才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
9月12号,西贝先扔出一封公开信,把罗永浩点的13道菜的制作流程全列了出来,强调这些菜都是现场做的,不算国家说的预制菜。
本以为西贝这波操作能平息争议,没料到当晚罗永浩就开了直播。
直播背景里放着包海鲈鱼,他拿着海鲈鱼说自己不反对预制菜,但商家不能藏着掖着。
他还特意给镜头看海鲈鱼的保质期,足足18个月,这不明显是预腌制的半成品嘛。
看到这儿我也犯了迷糊,到底啥样的算预制菜?是超市里袋装的才算,还是后厨提前腌好的就算?
后来我查了查相关说法,按有些部门的界定,超市里卖的袋装鱼香肉丝这类才算预制菜。
像西贝后厨那种提前腌好、保质期18个月的海鲈鱼,顶多算“中央厨房半成品”,不在预制菜名单里。
可站在普通食客的角度想,花一百多块吃盘鱼,以为是厨师现杀现腌的,结果是工厂提前做好冻着的,换谁能不觉得被糊弄。
这就跟当年共享单车刚出来时一样,满大街乱停,平台说按规定能停,城管说按规定不能停,最后还不是因为规则没说清楚才闹得不可开交。
如此看来,现在预制菜行业的问题,根源也在于规则模糊,从商业角度看,西贝这波应对其实有迹可循。
罗永浩刚开炮,西贝当天就拿“国家规定”当挡箭牌,隔天又列菜品制作流程,还说敞开后厨让大家瞧,这做法,像极了当年海底捞的“透明化整改”。
之前海底捞被曝光老鼠门,连夜发声明、拍整改视频,股价没跌反而涨了,靠的就是主动亮家底。
西贝现在这么做,无非是想把“现做现卖”的形象焊在消费者脑子里,毕竟西贝人均一百多的客单价,要是坐实了“半成品加热”的名声,谁还愿意去消费?
但仔细想想,开放厨房听着热闹,可谁有空天天跑去后厨打卡,大多数食客还不是看营销话术就买单。
西贝这通操作看着诚意满满,实则都是生意经,只要品牌形象没塌,高价半成品照样能卖出去,这大概就是商场上的生存法则吧。
不过话说回来,餐饮行业用预制菜也不是啥新鲜事,西餐汉堡、菜市场卤猪耳朵其实都算。
问题根本不在于用不用,而在于商家把消费者当傻子糊弄。
很显然,西贝这种大品牌,与其扯“国家规定”的幌子,不如学学老乡鸡直接标清楚,这样反而能赢得信任。
我身边有朋友去饭馆吃饭,问服务员菜是不是现做的,十个有八个会打太极,说“我们都是新鲜食材”“厨师现做的”。
可真要较真保质期,服务员立马就掏出“中央厨房半成品”的说法来辩解。
搞不清的是,商家为啥就不能坦诚一点,老乡鸡就做得很好,菜单上直接标着“预制菜”“现做菜”,连哪个菜是中央厨房配送的半成品都写得明明白白。
有律师朋友跟我聊起这事,说现在法律上没把中央厨房半成品算进预制菜里,西贝拿这个当挡箭牌,还真挑不出法律毛病。
但法律没说,良心就可以不说了吗?花一百多块吃顿饭,知情权还不如买包方便面,至少方便面包装上会写保质期和配料表。
更何况,餐饮行业做的是买卖,拼的是良心,把消费者当回事,人家才愿意掏腰包。把人家当傻子糊弄,就算靠“国家规定”躲得过初一,也躲不过消费者用脚投票。
其实我也不反对预制菜,疫情那几年,我家也囤过不少预制菜救急,方便又便宜,热一下就能吃,确实挺实用。
但现在的问题是,预制菜进了餐厅,摇身一变成“现做美食”,价格还翻着跟头涨,这就说不过去了。
有专家说预制菜能降低成本、让餐饮更标准化,这话不假,可成本降了,价格没降,知情权还没了,这便宜到底让谁占了?
行业里也别天天开会打太极,赶紧把标准定明白,到底啥算预制菜,半成品算不算,保质期多久得说清楚。
做生意就得坦坦荡荡,别搞那些弯弯绕,让大伙儿花钱花得心里有数,这不比扯破喉咙吵架强?我觉得,等哪天咱们进饭馆,不用再问菜是不是现做的,菜单上明明白白写着食材来源、加工程度、保质期,那才叫真的吃得放心。
到时候别说西贝,哪家馆子敢这么干,我第一个去捧场,毕竟谁也不想花着现做的钱,吃着预制的菜,你说对吧?
来源:法之生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