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上8点,织金县猫场镇的皂角加工厂已沐浴在阳光里。58岁的周桂英坐在小马扎上,指尖翻飞,褐黑色的皂角籽被褪去外壳,露出晶莹剔透的米仁。
早上8点,织金县猫场镇的皂角加工厂已沐浴在阳光里。58岁的周桂英坐在小马扎上,指尖翻飞,褐黑色的皂角籽被褪去外壳,露出晶莹剔透的米仁。
“单单剥壳的工作,剥一斤能赚5块钱,除了基础收入外,够存下一些积蓄了。”她把装满皂角米的竹筛往太阳底下挪了挪,晶莹的米仁在晨光里泛着珍珠般的光泽,竹筛边缘磨出的印记,见证了这个小镇与皂角40余年的缘分。
工作人员在皂角米加工作坊内烘干皂角米(周云 摄)
从最初的散户采摘、简单外销,到逐步形成初级加工产业,织金皂角完成了从野生资源到特色产业的转变。如今,皂角在织金县已有50余万亩的种植规模。
从猫场镇的加工园区到三甲街道的种植基地,皂角林如同翠绿的绸缎,铺展在群峰之间,皂角种植覆盖该县32个乡镇(街道),成为年总产值超4.8亿元的支柱产业。
一条不断延伸的产业链
“织金县温润的气候与肥沃的土壤,为皂角树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织金县皂角产业商会会长谢伟说,早在20世纪80年代,猫场镇就有人发现了皂角的经济价值,当地商人开始收购皂角籽外销,拉开了织金皂角产业化的序幕。
挂满皂荚的皂角树(周云 摄)
2017年,织金县将皂角产业列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通过退耕还林、国储林项目等政策“组合拳”推动规模化发展。在全国工商联“一棵皂角树”项目支持下,2019年至2020年间新增皂角种植近5000亩。新寨村村民彭国祥就是皂角发展的受益者,他家种植的皂角树如今每年能带来超2万元收益。皂角树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摇钱树”。
万树竞放,产业逢春。种植规模的扩张促使当地加快产业链的完善与升级。2019年,猫场镇工业园迎来首批7家精深加工企业,贵州美滋堂食品销售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
在全封闭的无菌车间里,分拣机将皂角米按颗粒大小分成五个等级,冻干流水线取代了传统日晒。“传统加工损耗率30%,现在降到8%,每吨能多赚5万元。”谢伟说。
皂角制品展示(周云 摄)
皂角的藤蔓随着产业链慢慢延长,据谢伟介绍,目前,织金县有40多家皂角企业,已开发出洗护用品、保健品等23类衍生产品,深加工产值破亿。猫场镇物流园里,20余家物流公司的货车每天排成长队,分拣员王芳忙着将包裹扫码入库。“最多的时候每天发3000多单,最远的订单来自巴西。”王芳说。
一本富民账本
在猫场镇川硐社区,居民陈明友的抽屉里存着三张纸:2018年的帮扶手册、2021年的产业分红单、2023年的银行流水。
“以前在外打零工,一年到头存不下钱。现在在合作社管护50亩皂角林,月薪3000元,加上林下套种南瓜的收入,去年攒了5万元。”在陈明友的林下种植区,除了翠绿的皂角树,树下的藤蔓间还藏着橙黄的南瓜。“这是县农业农村局推广的‘皂角+南瓜’模式,南瓜藤能固氮,皂角叶能遮阴,种在一起,一举两得。”陈明友说。
工作人员在皂角米加工作坊内分拣皂角米(高琦 摄)
像陈明友这样的受益者遍布织金全县。据了解,皂角产业带动4500余户家庭稳定就业。由于取皂角米的工序繁杂,目前机械难以取代人工操作,在剥米旺季,6000余名临时务工人员能领到日均100元的工资。
在直播间里,主播正对着镜头展示皂角米的泡发过程:“泡出来胶质满满……”这场直播吸引近1万人次观看。据介绍,当地通过跨境电商渠道,织金皂角产品已销往东南亚10余个国家。
一片林海的新征程
多年前,一次有计划的尝试,犹如蝴蝶扇动的翅膀,在今天掀起发展的浪潮。
如今,在织金,2017年后规模化种植的皂角树已逐步进入初果期,亩产可达650公斤,原料供应越来越充足。此外,织金县委、县政府印发《织金县推动皂角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按照“531”(“5”即种植体系、管护体系、科研体系、加工体系、市场体系;“3”即建设种植基地、科研基地、加工基地;“1”即充分发挥织金猫场皂角米加工集散地优势,努力打造全国县域最大皂角集聚样板区)工作思路,着力推动皂角产业发展。
刚剥出的皂角米和加工完成的皂角米(高琦 摄)
今年初,当地规划以猫场镇为核心扩建精加工基地,深化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发皂荚皂素提取、药用保健等高端产品,力争将产业附加值提升3至5倍。通过加强电商运营培训、打造区域公共品牌等举措,织金皂角正向多元化、高端化转型。
夕阳西下,猫场镇的加工园区渐渐归于宁静。周桂英将最后一筛皂角米收进仓库,远处的皂角林在暮色中连成一片,风吹过,成熟的皂角荚发出“沙沙”声,仿佛在讲述着织金县产业振兴的故事。
作者:高琦 周云
一审:王云
二审:梁慧颖
三审:王韵
来源:村夫小生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