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湍急的赤水河奔流不息,86年前的春天,这条蜿蜒400多公里的河流见证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3万红军面对40万敌军的铁壁合围,在毛泽东指挥下,四渡赤水,变被动为主动,彻底扭转了长征以来的被动局面。
红军四渡赤水,三万多人破重围,毛泽东如何打出军事生涯“神来之笔”?
湍急的赤水河奔流不息,86年前的春天,这条蜿蜒400多公里的河流见证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3万红军面对40万敌军的铁壁合围,在毛泽东指挥下,四渡赤水,变被动为主动,彻底扭转了长征以来的被动局面。
在最危急的1935年1月28日傍晚,贵州土城青杠坡阵地上硝烟弥漫。枪炮声渐渐稀疏,红军官兵拖着疲惫的身躯整理着武器弹药。这一天的战斗异常惨烈,原本情报显示只有4个团的敌军,实际参战的却超过8个团。
英勇的红军将士伤亡已达3000余人。这时的毛泽东正站在指挥部门前,望着远处敌军阵地的篝火,眉头紧锁。这是遵义会议后他亲自指挥的第一仗,却遭遇了重大挫折。
“必须立即撤出战斗!”毛泽东掐灭手中的香烟,对周恩来、朱德说道。当晚,红军总部下达了西渡赤水的命令。谁也不曾想到,这个被迫作出的决定,拉开了四渡赤水这一精彩战役的序幕。
在关键的1935年1月15日至17日,遵义城中一栋二层小楼里,召开了决定命运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批判了博古、李德的“左”倾军事错误,毛泽东被增选开始参与军事指挥。
然而,当时红军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从8万多人锐减到仅剩3万余人,士气低落,弹药匮乏。许多战士穿着草鞋,在严寒中行军。
重回指挥岗位的毛泽东,但权威尚未确立。不少红军将领对游击战出身的毛泽东能否指挥大兵团作战心存疑虑。博古虽然交出了领导权,但仍保留不同意见。土城战斗失利后,他甚至公开质疑:“毛泽东的那套游击战术,看来也未必管用。”
面对内部怀疑和外部强敌,毛泽东需要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也需要一个契机来赢得全军信任。
军队在土城战斗失利后,红军于1月29日拂晓开始西渡赤水。工兵部队在土城上下游急架两座浮桥,战士们踏着摇晃的桥板迅速过河。为避免被敌军追击,毛泽东命令部队轻装前进,不必要的物资全部丢弃。
强渡过赤水后,红军进入川南叙永地区。原计划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但叙永县城久攻不下,川军布防严密。2月6日,满身疲惫的毛泽东在鸡鸣三省一带召开会议,果断决定放弃北渡计划,转向滇东北的扎西地区。
这一决策体现了毛泽东的战略眼光,从不计一城一地得失,以保存有生力量为根本。使得红军在扎西进行了整编,精简机关,充实连队,为后续作战奠定了基础。
当时间来到2月18日至21日,工农红军出人意料地从太平渡、二郎滩等地二渡赤水,回师黔北。这一次,红军变被动为主动,直打敌人软肋。
横刀立马的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亲临前线指挥攻打娄山关。这场战斗异常激烈,冲锋的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仰攻关口。当时的红十团政委黄克诚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的战士像猛虎一样扑向敌人,前面的倒下,后面的跟上,没有人退缩。”
红军再次占领遵义城是2月的28日,这一仗歼灭敌军两个师又八个团,俘获30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这是长征以来红军的第一个大胜仗,全军振奋。
当时有一位老红军回忆道:“打下遵义后,我们终于有了充足的弹药。扁了好久的子弹袋,这下都装得满满的。战士们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当还在沉浸在取得胜利的遵义大捷时,不甘心的蒋介石亲飞重庆坐镇指挥,他调集40万大军构筑包围圈,计划将红军歼灭于乌江以北。在3月10日大家开会研究行动方针。有人主张攻打打鼓新场,毛主席独排众议,认为硬攻不利,应当灵活机动。
就在当晚,毛主席提着微弱的马灯来到周恩来住处,两人彻夜分析敌情。第二天,最终采纳毛主席建议,放弃攻打打鼓新场。
工农红军三渡赤水的时间是3月16日至17日,红,进入川南古蔺地区。这一次,毛泽东布下疑阵:以一部兵力佯装主力,摆出北渡长江姿态,主力则隐蔽待机。
得知中计的蒋介石,急调各路大军向川南集结。谁知红军突然调头,于3月21日至22日四渡赤水,南下乌江,直逼贵阳。
正在贵阳坐镇的蒋介石大惊失色,急调滇军保驾。毛泽东却说:“调出滇军就是胜利!”果然,云南兵力空虚,红军乘虚进入云南,渡过金沙江,彻底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关键的四渡赤水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红军所到之处,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赢得百姓拥戴。
在贵州土城镇,红军打开当地盐仓,将盐巴分给贫苦百姓。当时贵州盐价昂贵,普通百姓常年淡食。这一举动让当地人感动不已,纷纷主动帮助红军。
要架桥渡河时,老百姓拿出自家门板、木材支援红军。赤水河畔的老船工们自发组织起来,为红军摆渡。据记载,仅土城一地,就有80多名青年在红军渡河后参军入伍。
回忆录中陈云这样写道:“当地老百姓对我们都很好,附近船工都自愿来帮助我们,许多船工在渡江后都加入了红军。”这种军民鱼水情,成为红军战胜强敌的重要保障。
在渡河的艰难行军中,队伍里有一支特殊的力量——女红军。她们克服生理上的困难,与男同志一样行军打仗,作出了特殊贡献。
路过贵州土城镇有一条“女红军街”,在一渡赤水前,中央纵队休养连的30名女红军大部分居住在这里。李伯钊、钱希均、钟月林等人负责宣传工作,邓六金、王泉媛、危秀英等则担任政治战士,负责担架排和民夫的思想工作。
领宣传队在李伯钊的带领下,在土城老街搭台演戏,宣传红军政策。她的演出生动活泼,深受群众欢迎,一次就扩红80多人。
坚韧的女红军们还承担照顾伤员的任务。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她们用竹片做夹板,用开水消毒布条当绷带,想尽一切办法救治伤员。
带领红军四渡赤水的战役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成功实践,全体人员实事求是,灵活机动,毛泽东根据敌情变化,及时调整作战方针,不以夺取城池为目标,而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根本。
英勇作战的红军战士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在声东击西,忽南忽北中,使敌军疲于奔命。老蒋在日记中写道:“红军行动飘忽不定,犹如神兵天降。”
瞬间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虽在战略上处于劣势,但在具体战斗中常能形成局部优势,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能够充分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准确把握了国民党中央军与地方军阀之间的矛盾,巧妙利用,使其不能协同作战。
被称为军神的刘伯承元帅后来评价道:“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之间,以为我向东却又向西,以为我渡江北上却又远途回击,处处主动,生龙活虎,左右敌人。”
巧妙的四渡赤水河是毛主席军事指挥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是他赢得全军信任的关键战役。
通过这场战役,红军将领们亲眼见证了毛泽东的军事才能。过去对毛泽东持怀疑态度的人,也不得不佩服他的战略眼光和指挥艺术。
赴法留学过的聂荣臻在回忆录中写道:“毛泽东用兵如神,真是运动战的典范。四渡赤水后,全军上下对毛泽东心悦诚服。”
在整个战役期间,毛主席提议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进一步巩固了毛泽东在军事指挥上的核心地位。这表明毛泽东不仅赢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也在组织上确立了领导权威。
危急的四渡赤水河战役中,有许多感人至深的细节,展现了红军将士的智慧与勇气。
我们情报工作的精妙,红军情报部门成功破译了敌军密码,使毛泽东能够准确掌握敌军动向。有一次,红军截获了蒋介石发给薛岳的电报,提前知道了敌军部署,从而巧妙避开了包围圈。
所有工兵部队神速的在二郎滩渡口,仅用几小时就架起浮桥。战士们跳入冰冷的河水中,用肩膀扛起桥板,保证部队迅速过河。
最艰难的是医疗,在缺医少药条件下,医生创造性地用猪油制作药膏,用竹片制作夹板,挽救了许多伤员的生命。
途中宣传员编写了大量通俗易懂的标语、歌谣,向群众宣传红军政策。这些宣传工作为红军赢得了众多民心。
已经过去86年的四渡赤水战役,但其精神内涵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他那灵活机动的创新思维。四渡赤水展现了红军灵活应变的能力。这种创新思维对今天的创新创业具有重要启示——在面对困难时,要善于变通,勇于创新。
战役中红军各部密切配合,军民团结一心。这种协作精神值得当代人学习,特别是在团队合作中要注重集体利益。
所有人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红军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坚持战斗的勇气,激励着今天的人们面对困难时不轻言放弃。
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毛泽东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战略,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对今天各项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
现如今,四渡赤水战役的遗址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位于习水县土城镇的四渡赤水纪念馆,通过大量珍贵文物和历史照片,生动再现了当年的战斗场景。纪念馆采用现代声光电技术,让参观者有如身临其境之感。
现在当时的遗址都得到了很好保护。土城、二郎滩、太平渡等渡口都建立了纪念碑和展示馆,成为人们缅怀革命先烈的重要场所。
旅游线路的开发,将各个历史遗址串联起来。游客可以沿着红军走过的路线,体验当年的艰难历程,感受革命精神。
教育实践活动广泛开展,许多单位和学校组织员工、学生到四渡赤水遗址开展主题教育,通过重走长征路,学习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人民的救星毛主席指挥的四渡赤水战役不仅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军事史上也被视为经典案例。
里面的学问在外国军事学者中也深有研究,许多国外军事学者对四渡赤水战役进行深入研究,将其作为运动战的典范。美国西点军校就将四渡赤水战役纳入教学案例。
有些国际友人的评价。加拿大国际友人白求恩在了解到四渡赤水战役后,赞叹道:“这是军事史上的奇迹,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这场战役对世界军事理论的影响。四渡赤水战役中体现的运动战、游击战思想,对后来许多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现代战争也能从四渡赤水中得到启示,即使在现代高技术战争条件下,四渡赤水战役中体现的军事原则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在现代反恐作战、特种作战中得到了新的应用。
站在今天的赤水河畔,已经很难想象86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战役。河水依旧奔流,但两岸早已变了模样。高速公路桥横跨河谷,农村新居依山而建,人民生活安宁幸福。
那些被百姓捐赠出来的门板静静陈列着,在博物馆里诉说着当年的故事。这些长短不一的门板,曾经搭起红军的生命之桥,如今成为军民鱼水情的永恒见证。
重读这段历史使我们明白,真正的力量源于人民,真正的智慧来自实践,真正的领导建立在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上。
让人铭记的这段历史将永远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创造新的辉煌。
(向毛主席领导的工农红军致敬!)
来源:豫桥私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