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在短短24小时内,靠做空英镑净赚近10亿美元,总收益接近20亿,成为“打垮英格兰银行的人”。
1992年9月16日,英国政府经历了自二战以来最耻辱的一天。
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三”,也是金融大鳄索罗斯封神的日子。
他在短短24小时内,靠做空英镑净赚近10亿美元,总收益接近20亿,成为“打垮英格兰银行的人”。
英镑的“病根”早就埋下
进入90年代,英国经济持续低迷,通胀高企,失业率攀升。
但为了稳定汇率并维持加入“欧洲汇率机制”(ERM)的承诺,英国央行不得不强行把英镑与德国马克挂钩。
问题是,德国此时正处于统一后经济过热期,利率高居不下。
而英国经济却在泥潭中挣扎。
这就像让一个重感冒的人去跟运动员比耐力,显然是扛不住的。
在英镑崩盘的前一晚,英国政府还在做最后的挣扎:如果加息,或许能吸引资本回流,稳住汇率。
但他们也知道,这种做法的代价极高。
高利率会压垮本已奄奄一息的企业,带来更多倒闭和失业。
即便如此,英国财政部还是拉来了美国和日本的央行,准备共同干预市场。
这就像一支已经打光子弹的部队,又从友军那里借来了几发炮弹,试图再拼一把。
而此时的索罗斯,在纽约曼哈顿的办公室里,正悠闲地吃饭、睡觉,丝毫不慌。
“黑色星期三”:英格兰银行输了
9月16日一早,市场就像脱缰的野马,投资者们疯狂抛售英镑和意大利里拉,转而买入德国马克。
英格兰银行开始用外汇储备接盘,第一轮就砸了20亿美元买英镑,但毫无效果。
政府紧急宣布加息,从10%升到12%,后来干脆升到15%。
要知道,这种利率水平在任何国家都几乎是“自杀”级别的。
但市场并不买账,英镑依旧狂跌。
英格兰银行再次出手,又砸掉了150亿英镑储备,结果还是阻止不了英镑的下行。
眼看局势不可挽回,英国首相约翰·梅杰最终宣布:退出欧洲汇率机制,英镑自由浮动。
这相当于英国政府公开承认失败,对外宣布:我们放弃了对英镑的防守。
索罗斯的胜利,不只是一个人的胜利
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在这场战役中,靠做空英镑一项就赚了将近10亿美元。
但其实,整个华尔街都在这场金融风暴中分了一杯羹。
像花旗、摩根大通这样的投行,也因此在当季额外赚了8亿多美元。
这场胜利,不只是索罗斯一个人的胜利,更是资本市场对国家信用的集体审判。
而媒体的报道则把索罗斯推上了神坛。
《每日邮报》头版头条写着:“英镑崩溃,我狂赚10亿”,照片里的索罗斯笑得一脸轻松。
他还亲自接受媒体采访,甚至嘲笑英国财政部长:你们借来的150亿美元,正好是我们想要卖掉的量。
这场英镑危机,留下了一个经典的金融故事。
它告诉我们:
而索罗斯,只是那个押对方向、敢于“开火”的人。
来源:3分钟娱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