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雪燕/袁晋青团队2项研究聚焦凝血相关生物标志物与冠心病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6 13:31 3

摘要:在召开的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25)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赵雪燕/袁晋青教授团队带来9项研究成果。研究方向聚焦冠心病血栓、炎症及老年心血管。其中1项Oral及1项Moderated Poster聚焦于凝血相关生物标志物在冠心病预后中的预

在召开的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25)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赵雪燕/袁晋青教授团队带来9项研究成果。研究方向聚焦冠心病血栓、炎症及老年心血管。其中1项Oral及1项Moderated Poster聚焦于凝血相关生物标志物在冠心病预后中的预测价值,由博士研究生张可欣报道。

多个血栓相关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患者长期预后之间的关联:一项大规模队列研究

研究背景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血栓形成在其发病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凝血因子等参与血栓形成的物质已成为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和潜在治疗靶点。近年来基因风险评估逐渐受到关注,然而,血栓相关基因多态性在冠心病患者预后中的价值仍未得到充分阐明。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多种血栓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冠心病患者长期预后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这些遗传变异与临床危险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

研究方法

本研究纳入了4304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患者。研究对THBD、F2、F5、F12基因的9个SNP位点进行了基因分型与分析。所有患者随访5年,主要终点事件(MACCE)定义为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卒中及再次血运重建的复合事件。

研究结果

研究人群平均年龄为57.45±10.14岁,其中男性571例(75.1%)。中位随访5.06年的,共934例(21.7%)患者发生MACCE。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F5基因rs2269648(C>T)多态性在隐性遗传模型下显著增加MACCE风险;而F5基因rs7542281(C>T)多态性在超显性模型下显著降低MACCE风险。此外,F12基因rs1801020(A>G)纯合子型与MACCE风险显著降低相关(表1)。

表1. SNP与冠心病患者5年MACCE风险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

进一步分析发现,F5基因的rs2269648与rs7542281多态性均与血脂异常存在显著交互作用(交互作用检验PPP

图1. SNP与临床因素在冠心病患者5年MACCE风险中的交互作用分析

研究结论

本研究提示,血栓相关基因多态性在冠心病患者长期预后预测中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F5基因(rs2269648与rs7542281)的变异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并在血脂异常状态下呈现显著交互作用。未来仍需进一步研究以阐明其潜在机制并验证本研究结果。

凝血因子XI与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2年心血管结局的性别特异性关联:悖论性的心脏保护作用

研究背景

近年来的研究提示,凝血因子可能在CAD的进展中发挥独特作用,这一作用不仅涉及血栓形成,还可能与炎症反应相关;如F11可能通过与凝血功能无关的机制对心脏功能产生保护效应。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凝血因子水平与多支病变CAD患者长期心血管结局的关系,并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性别差异。

研究方法

共纳入760例接受PCI治疗的多支病变CAD患者,随访2年。主要终点为MACCE,定义为全因死亡、心肌梗死、非计划性血运重建及卒中的复合终点。基线检测凝血因子F2、F10F11水平,并基于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确定最佳截断值,将其作为分类变量进行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其与MACCE风险的关联,高于截断值的组作为参考组。

研究结果

入组患者平均年龄为52.77 ± 10.77岁,男性占83.0%(n=631)。在中位2.08年的随访期间,共发生88例(11.6%)MACCE。分析显示,F2F10水平与MACCE风险之间均无显著关联(所有P>0.05)。然而,F11水平与MACCE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男性患者中,F11水平与MACCE风险无明显相关性;但在女性患者中,低F11水平(P=0.021)(表2)。

表2. 不同性别分层下凝血因子水平与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2年MACCE的关联

模型a:未调整;模型b:调整年龄、BMI、吸烟状态、高血压及糖尿病;模型c:在调整年龄的基础上,进一步校正通过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的混杂因素,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血脂异常、β受体阻滞剂使用情况、左心室射血分数、白细胞计数及血尿酸水平。

研究结论

本研究发现,在多支病变CAD患者中,F11水平与2年MACCE风险存在性别特异性关联。低水平F11F11可能具有独立于其促凝作用的心脏保护效应,表现出“悖论性”特征。同时,显著的性别差异强调了在风险分层与治疗策略制定中应重视性别特异性。

专家简介

赵雪燕 教授

国家心脏病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FACC,FESC。国家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PI。阜外16病区副主任(主持工作);老年医学中心副主任。

研究方向:冠心病大队列多组学残余风险研究。血栓、炎症、血脂、基因风险评估研究;及老年心血管等。近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文章65篇,其中 SCI 论文 44篇,累积影响因子超过 190分,IF>5 分 16 篇。参加ESC Late-Breaking Science会议发言,并多次在欧洲心脏病大会(ESC)、美国ACC、AHA、美国TCT大会进行口头或壁报学术交流。

学术任职:

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 老年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及常委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总干事及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栓栓塞性疾病学组:副组长;
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心血管分会:副秘书长;
北京医学会科普分会:常务委员;5.北京健康教育协会慢性病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病精准医学分会:委员。

袁晋青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 阜外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现任华中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执行院长。主要从事冠心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国家“九.五”攻关课题《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机理和预防的实验研究》的主要申请者及完成者之一,该课题获首届中华医学奖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国家“十五”,973子课题《镁合金血管支架的生物适配机制》的研究。国家十二五课题分课题《中国冠心病人群氯吡格雷抵抗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主要申请者及完成者。已在专业杂志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其中在国际著名杂志EHJ发表论文1篇。参与撰写《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及《冠心病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防治》,《攻克CTO——慢性完全闭塞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等多部临床专著,其中副主编2部。

先后承担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分课题 《中国冠心病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评分系统的研究》一项。

学术任职:美国FACC,欧洲FESC。中国老年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会长,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心血管分会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循环杂志》第六届编辑委员会编委;《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第10届编辑委员会通讯编委。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博士研究生(2025级)。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赵雪燕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冠心病有关血栓、炎症、代谢等领域的研究。目前以第一作者在《Clinical and Applied Thrombosis Hemostasis》、《Thrombosis Journal》期刊上发表文章。曾多次在ESC、AHA、ACC等学术会议上进行口头/壁报展示。

来源:国际循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