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被中国人&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3 01:31 1

摘要:要聊中国书法,有个名字必须顶在最前面——王羲之。他被称为"书圣",写的字被夸"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兰亭序》被历代皇帝抢着收藏,连唐太宗临终前都要抱着它下葬;就连现在的小学生学书法,老师都会说:"先学王羲之,再学其他人。"

要聊中国书法,有个名字必须顶在最前面——王羲之。他被称为"书圣",写的字被夸"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兰亭序》被历代皇帝抢着收藏,连唐太宗临终前都要抱着它下葬;就连现在的小学生学书法,老师都会说:"先学王羲之,再学其他人。"

这位被中国人"供"了1700年的老王,到底有啥魔力?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他的"封神之路"——从东晋的"公务员"到"书圣",他到底经历了啥?

一、王羲之:东晋的"斜杠青年",上班写公文,下班写书法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山东临沂人。他出身顶级门阀——祖父是东晋开国元勋王导,父亲是淮南太守王旷,妥妥的"官二代"。但这位"官二代"没躺平,反而成了东晋最会"跨界"的人:白天在朝廷当"右军将军"(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晚上回家写书法;上班处理公文,下班和文人雅士喝茶写诗。

1.少年学书:从"笨小孩"到"书法天才"的逆袭

王羲之小时候可不"天才"。他七八岁时,父亲王旷教他写字,他总把笔画写得歪歪扭扭。有回老师卫夫人(东晋女书法家)看他写的字,摇头说:"这孩子,骨头软,手也软,难成大器。"

可王羲之偏不服气。他听说东汉书法家张芝为了练字,在池塘边洗笔,池水都被染黑了("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他就跟着学——每天写完字,就在自家院子的小池塘里洗笔,不到半年,池塘里的水全黑了。

12岁那年,他在父亲枕头底下翻到一本《笔说》(讲书法技巧的书),偷偷看了个遍,第二天就能把字写得有模有样。父亲知道后吓了一跳:"这书我都没看完,你咋就偷学了?"王羲之说:"书非偷不能读也!"

2.宦海浮沉:当将军不如当"书法KOL"

王羲之23岁那年,被朝廷任命为秘书郎(管皇家图书的官),正式进入"体制内"。但他很快发现:当官要写公文,可他最爱的还是写书法。

后来他当上会稽内史(相当于绍兴市委书记),每天除了处理政务,就是约朋友写书法。最有名的就是"兰亭雅集"——353年三月初三,他和谢安、孙绰等41个文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喝酒、写诗、写书法。喝到兴起,王羲之当场挥毫,写下了千古名篇《兰亭序》。

3.辞官归隐:皇帝都请不动的"书法狂"

王羲之当官当得不顺心。他看不惯朝廷里的勾心斗角,多次请求辞职。359年,56岁的他终于辞官,带着家人搬到了山阴(今绍兴),专心写书法。

据说他辞官那天,皇帝司马昱(后来的简文帝)派人送他礼物,他只收了一支笔、一方砚台,说:"其他东西我都不要,只要能写字就行。"

二、《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藏着中国人的"浪漫"

王羲之最牛的作品,是《兰亭序》。这篇写在蚕茧纸上的行书,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但它背后的故事,比字本身更动人。

1.兰亭雅集:一场"朋友圈"的狂欢

353年的三月初三,是上巳节(古代的"春浴日")。王羲之约了谢安、孙绰、支遁等41个朋友,到会稽山阴的兰亭游玩。他们在溪水边搭了帐篷,摆上酒菜,一边喝酒一边写诗——这就是最早的"曲水流觞"。

规则很简单:酒杯顺着溪水漂,停在谁面前,谁就得写首诗;写不出来,就罚酒三杯。王羲之喝得兴起,诗也写得痛快,不一会儿就写了十几首。

2.即兴挥毫:写完自己都"看傻了"

喝到最后,大家让王羲之写篇序文,记录今天的快乐。他也不推辞,提起笔就写。写着写着,他突然觉得手有点抖——可能是喝多了,也可能是太激动。结果写出来的字,歪歪扭扭,涂改了好几处(现存《兰亭序》拓片里,还能看到"丑"字旁的修改痕迹)。

但他越写越顺,从"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开始,把春天的美景、朋友的情谊、人生的感慨全写进去了。写完最后一笔,他自己都愣住了:"这字咋比我平时写的还好?"

3.真迹失踪:被唐太宗"藏"进了昭陵

《兰亭序》写完后,王羲之自己都当宝贝。他临死前对儿子王献之说:"这帖你要好好收着,别给别人看。"可后来,他的七世孙智永和尚把它献给了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爱死了这帖,每天都要看,还让大臣们临摹了几百份,分发给皇室成员。他临终前说:"朕要把《兰亭序》带进昭陵,让朕在地下也能天天看。"于是,真迹就这么"消失"了——有人说被埋进了昭陵,有人说被武则天藏了起来,反正到现在都没找到。

三、王羲之的"圣":不是靠吹,是靠"骨子里的高级"

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可不是因为皇帝封的,是因为他的字里藏着中国人最推崇的"高级感"。

1.笔画:像跳舞,像呼吸,像心跳

王羲之的字,最妙的是"活"。你看他写的《兰亭序》,每个字的笔画都像在跳舞:横画像春风拂过柳梢,轻轻起伏;竖画像竹子拔节,直而不僵;撇捺像仙女的衣袖,飘得自然又好看。

更绝的是他的"提按"——写字时,笔锋时而轻提(像蜻蜓点水),时而重按(像老树扎根),连墨色的浓淡都跟着情绪走。比如写"乐"字,左边的"木"字旁轻得像羽毛,右边的"夊"却重得像石头,把"快乐"的感觉全写出来了。

2.结构:像搭积木,又像写诗,像人生

王羲之的字,结构讲究"中和之美"。颜体太壮,柳体太瘦,欧体太紧,他的字刚好——字的重心稳当,笔画之间留着空隙,看着不挤也不散。

举个例子,他写的"春"字:上面的"三横"像三根琴弦,长短不一却排列整齐;中间的"日"字像个小房子,稳稳托住上面;下面的"撇捺"像两条腿,一前一后,走路似的。整个字看着舒服,像邻居家的小媳妇,既端庄又灵动。

3.气质:藏着文人的"雅",和时代的"魂"

王羲之的字,不只是好看,更藏着股子"雅"。他写《丧乱帖》(现藏日本宫内厅),是为去世的母亲写的悼文,字里行间全是"痛彻心扉"的悲伤;他写《快雪时晴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是给朋友报平安的信,笔画里全是"久别重逢"的喜悦。

最绝的是他的"自然"——他不刻意追求"完美",而是顺着心情写。就像《兰亭序》里的涂改,反而成了最动人的地方:那几个歪歪扭扭的字,像极了我们在开心时写错字的模样,真实又可爱。

四、王羲之的"后世":从"书圣"到"全民偶像",他影响了中国人1700年

王羲之死后,他的字成了"顶流"。

唐朝时,他的字是"皇家标配",连武则天的墓碑都请人临摹他的字;宋朝时,他的《兰亭序》被刻成拓片,文人家里必备,苏轼、米芾都偷偷学他;明清时,他的字成了"书法教科书",科举考试都要考"王体";现代时,他的字印在人民币上(第五套人民币100元的"中国人民银行"行名),连外国人都抢着学。

更绝的是,他的字还成了中国人的"精神符号"。我们夸一个人"字写得好",会说"有王右军之风";我们说"字如其人",会想到他写的《兰亭序》——字里行间的洒脱,和他本人"爱喝酒、爱交朋友、不爱当官"的性格一模一样。

王羲之的"圣",是中国人的"浪漫基因"

王羲之不是"天生的书圣",他是用一生写出来的。他学过张芝的"池水尽墨",学过钟繇的"古雅",学过卫夫人的"筋骨",最后把这些都揉成了自己的风格——像春风,像流水,像中国人的性格:温柔里有力量,洒脱里有坚持。

现在咱们看《兰亭序》,看到的不只是字,更是1700年前的一场春日雅集,是王羲之和朋友们的笑声,是中国人对"美"最执着的追求。

这就是王羲之的"圣"——他用一支笔,把中国人的浪漫,写进了书法里,写进了历史里,写进了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

毕竟,能把字写成"天下第一"的人,从来都不缺故事。

本账号坚持每天17:30日更,包含的品类比较多,但是每天讲什么内容目前没有规律,属于想写啥写啥,如果你感兴趣,相当于每天在开盲盒,没准就是你想要的干货。

不想错过的,记得点赞、收藏、加关注!

来源:蓝酒的易学天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