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夫:思考就是我的抵抗,写作让我保持清醒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6 11:30 1

摘要:区别于《奥兰多》《墙上的斑点》《达洛维夫人》等“意识流小说”,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去考虑读者,日记往往更真实,更大白话,更接地气一些。日记,是跟自己内心的对话,是完全而绝对地忠于自己。

《思考就是我的抵抗》,是一本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日记集。

区别于《奥兰多》《墙上的斑点》《达洛维夫人》等“意识流小说”,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去考虑读者,日记往往更真实,更大白话,更接地气一些。日记,是跟自己内心的对话,是完全而绝对地忠于自己。

在这本日记里,伍尔夫既有对自己内心的剖析、记录,也有对已经创作完成的作品的回顾、总结,以及跳出正在创作或尚未动笔的小说本身,从旁观者视角去反思作品,等等。

一部日记的内容,是简单的,没有那么多叙事框架、人物角色,同时也是丰富的,多元的——保持开放的思维状态,让思绪自然而然地流动起来。

读伍尔夫的日记,有个很真实的感触,就是她在写日记的同时,也在创作。可以说,创作这件事的重要性,对一位作家而言,再怎么专注都不为过,早已融入了她的生命。

有创作,就有思考,这就应了标题“思考就是我的抵抗”这句话。

她在通过思考抵抗什么呢?

可能是现实的某种荒诞性,是创作暂时失去灵感的无力感,也或许是来自世俗生活的束缚与压力……

无论那是什么,“写下来,痛苦就会过去”。

伍尔夫说,“只有当一个人的思维自由驰骋,不受束缚时,创造力才能真正被释放。”

她坦言,写作是唯一让她保持清醒的方式。

比如,谈到《飞蛾》,当她跳出创作小说的视角,在日记中去思考时,《飞蛾》的形态却越来越清晰。

她想到,自己或许会有一本书,一本用来阅读,一本用来写作,而她在两种视角或者说两种角色中不断切换,时而是读者,时而是作者。

这种流动性,是触发灵感的按钮,不至于让人被一种角色锁死,关闭了另外的灵感通道。

她允许在创作过程中“留白”,感受过空虚,才会对“真实”的体验更加鲜明。

像在“平行世界”里行走、思考,以一种并不那么正式、更为亲切的方式展开构思,当一边的创作思维暂时停下来,另外一边却打开了一个窗口,仍然在流动,作品于是开始变得鲜活、变得生动起来。

这或许能给到我们一种启示:

灵感与创作,并不总产生于案头,产生于每日坚守的一个工作岗位,在我们把一件事情视为工作的时候,在我们绞尽脑汁思考,以为自己足够认真和努力的时候。

创作的发生、灵感的到来,也可能产生于田间地头、寻常巷陌,也或许会是随手记录一些想法和生活琐碎时,甚至,灵感也可能是在和朋友闲聊的过程中,突然的灵光一闪。

创作,不必拘泥于某种单一形式,不必受制于形式。

但创作者必须忠于自己的内心,忠于自己的表达。

他自己内心首先要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而不是为了获得外界的认可,单单从形式上去下功夫。

思考,就是真的在思考,写作,就是真的在写作。时间不属于自己,不受主观意志控制,但时间也是自己的,可以自己决定如何跟时间做朋友,而不是随意打发它。

外界的干扰,现实的影响,总是存在的。就连弗吉尼亚·伍尔夫也未能幸免。

她说,在创作《飞蛾》的过程中,进展极为缓慢,她想要的不仅仅是“写”,而是可以有一段不受打扰的时间,比如两三周,可以专门沉浸其中,完全投入。但现实总是将她拉回日常的琐碎事务。

每当她试图让自己沉浸在思绪之中,总会有琐事打扰。

尽管如此,她不会任由生活就那样一成不变地继续下去。她仍然可以阅读,可以写作,她的思维仍然活跃——思考,就是她的抵抗。

在世间行走,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身不由己,却可以在精神世界里,持续为自己保留一方净土。精神的自由,可以自主捍卫,随时随地,时时刻刻。

文/素履

来源:素履读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