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天整理衣橱,又把那件穿了五年的风衣挂在了最显眼的位置。米杏色,款式简单,却陪我走过无数个匆忙的早晨和微凉的傍晚。它见过我挤地铁时的狼狈,也陪我在咖啡馆安静地读过书,甚至还在某个突如其来的雨天,被我用衣袖替身边的孩子挡过雨。如今看来,衣襟处虽已有些许磨损,却比
昨天整理衣橱,又把那件穿了五年的风衣挂在了最显眼的位置。米杏色,款式简单,却陪我走过无数个匆忙的早晨和微凉的傍晚。它见过我挤地铁时的狼狈,也陪我在咖啡馆安静地读过书,甚至还在某个突如其来的雨天,被我用衣袖替身边的孩子挡过雨。如今看来,衣襟处虽已有些许磨损,却比任何崭新的华服都更让我觉得安心。
这样的衣服,大概就是如今常被提及的“功能美学”吧。
前几日看到今日头条和《ELLE》推出的“秋冬功能美学焕新计划”,不禁会心一笑。这名字听起来高大上,说到底,不就是让我们穿得既舒服又得体吗?想起年轻时也曾追逐潮流,买过不少穿过一季就束之高阁的“时尚单品”。如今才渐渐明白,最好的衣服应当是懂你的知己,知你冷暖,懂你悲欢。
今年秋天,我给自己定了个规矩:任何新添的衣物,都必须能和我衣橱里至少三件旧单品搭配。这条规则看似简单,却意外地让我重新发现了许多被遗忘的宝贝。那件墨绿色的针织衫,原来配牛仔裤利落干练,搭半身裙又显得温婉知性;去年买的短靴,不仅延续了它的使命,还因为搭配了新的袜装而焕发出别样的生机。
说到实用,不得不提我新入的那件多功能马甲。它看起来普普通通,却暗藏玄机——内侧有专门为手机设计的口袋,腰侧隐蔽的拉链袋刚好能放下钥匙和口红。最妙的是,它的材质防风防水,却又轻薄得可以卷成一个水杯大小,随手塞进包里。第一次穿它去郊游,同行的朋友都笑我“装备齐全”,等到突然下雨时,他们才恍然大悟这件马甲的好处。
其实所谓功能美学,未必需要多么高科技的面料或复杂的设计。有时候,只是一条裤脚不会拖地的长裤,一件不会透出内衣颜色的白衬衫,或者一双既能跑步赶公交又能体面走进会议室的小白鞋。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恰恰构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真实的舒适与体面。
在这个被快时尚淹没的时代,坚持实用主义反而成了一种叛逆。当我穿着那双穿了两年依然合脚的短靴,或者那件洗过多次却依然版型挺括的大衣时,总觉得它们像是老友,默默地陪伴着我在城市中穿梭。它们不需要我小心翼翼地呵护,反而时时刻刻呵护着我。
私心觉得,最好的穿搭应当是看不出的用心。看似随意的组合里,藏着对生活的理解和对自己的体贴。这个秋天,我不打算追逐什么潮流趋势,只想继续发掘那些能陪我走过三餐四季的衣物。毕竟,衣服是穿给自己舒服的,不是穿给别人评判的。
如果你问我什么是功能美学,我会说:那就是当你结束忙碌的一天,脱下外衣时,不会长舒一口气觉得终于解放,而是期待明天再次穿上它,开启新的旅程。
来源:轻斟浅醉922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