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只需10分钟!阿尔茨海默病数字测评准确率90%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6 13:08 1

摘要:带父母去医院,医生往往会安排一些测试:背几个单词、画个钟表,甚至做个脑CT。但结果常常模棱两可:医生说“暂时不好下结论”,家人却越发焦虑。

一、当父母觉得记忆力开始出现问题

带父母去医院,医生往往会安排一些测试:背几个单词、画个钟表,甚至做个脑CT。但结果常常模棱两可:医生说“暂时不好下结论”,家人却越发焦虑。

事实是,阿尔茨海默病(AD)早期诊断极其困难。医生依靠经验和传统纸笔测试,准确率并不高,在基层医疗里甚至可能只有70%左右。与此同时,真正能确诊的PET影像或脑脊液检测,昂贵且侵入性强,不适合普及。

那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既快捷、又准确,还能在基层落地?

二、最新突破:10分钟数字测评+一管血

2025年9月15日,瑞典隆德大学团队在《Nature Medicine》(IF:50.0)发表了一项研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数字化自助认知测评(BioCog)+血液生物标志物检测(APS2)。

数字测评 BioCog

1、在平板电脑上完成,包含记忆力、反应速度、时间定向等小游戏。

2、平均只需 10分钟,老人可以自助完成。

3、单独使用时,识别认知障碍的准确率已达 85%,显著优于传统纸笔测试。

血液检测 APS2

1、通过检测血液中的Aβ、p-tau217等关键分子,推算阿尔茨海默病的可能性。

2、单独使用时,准确率约 80%。

两者结合

1、如果先用数字测评筛查,再对筛查阳性者进行血检,整体准确率可达90%!

2、显著优于基层医生的临床判断(70%)和传统测试(60–75%)。

这意味着,一个10分钟的平板测试+一管血,就能让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的准确率接近“金标准”,而且在基层诊所也有望推广。

三、发表在全球顶级期刊,意义重大

1、节省医生时间

数字测评可以自助完成,不依赖医生逐题操作和打分,大大减轻基层医疗压力。

2、减少误诊漏诊

传统测试受教育水平和医生经验影响大,数字化方式更标准、更客观。

3、比PET便宜,比脑脊液穿刺更安全

PET动辄上万元,脑脊液穿刺让患者望而却步,而数字筛查显然更适合大规模推广。

4、让新药真正用得上

近年来,lecanemab、donanemab 等抗Aβ药物陆续获批,但只有明确的AD患者才能使用。数字测评+血检,有望帮助医生快速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人群。

四、早筛必须要面对的两个问题

1、提前知道,真的是好事吗?

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程很长,从病理改变到症状出现可能需要十年。若一个人通过血检被告知“可能患病”,却还没有明显症状,这会不会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假阳性意味着焦虑甚至歧视。

2、早筛早诊之后怎么办?

筛查、诊断不是终点,而是起点。真正关键的是——有没有足够的干预措施?除了药物,生活方式(运动、睡眠、社交、饮食)同样重要。否则,早筛早诊可能只是让人更早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

五、你愿意更早知道,还是选择蒙在鼓里?

很多人听到“阿尔茨海默病早筛”第一反应是抗拒的:干嘛要提前知道?知道了不还是没药治?还不如蒙在鼓里,少点心理负担。表面看,这话有道理。但真要细想,其实不一样。

第一,从时间的角度看,早知道就意味着多了准备的机会。阿尔茨海默病不是今天查出来明天就失忆,它往往在大脑里潜伏十年甚至更久。如果能在症状还轻的时候就发现,你就有时间去做生活方式的干预、规律随访,甚至在合适的时候用上最新的药物。蒙在鼓里,看似轻松,但等真正症状严重了,你会发现,能做的事几乎都来不及了。

第二,从家庭的角度看,早知道可以减少很多误解。很多老人一开始健忘,被家人当成“心不在焉”“懒得动脑”,矛盾一点点积累。若是明确诊断,家人会换一种眼光去理解和照顾,这对患者和家属都是解脱。蒙在鼓里,看似避免“贴标签”,可换来的却是更多争吵、更多委屈。

第三,从社会和医疗的角度看,早筛并不是让所有人都去查一遍,而是为真正有认知担忧的人提供一个低成本、低风险、可普及的工具。传统PET动辄上万元,脑脊液穿刺侵入性大,根本没法大规模使用。现在只要10分钟的数字测评,加上一管血,准确率就接近90%。这意味着基层医疗也能用得起、推得开,让更多人真正有机会被及时发现。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要不要知道”,而是“你愿不愿意拿回主动权”。蒙在鼓里,是让疾病替你做决定;早知道,是让你自己和家人做决定。早筛,不是增加焦虑,而是增加选择。

来源:健康体验之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