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风暴来袭!中国企业如何破解“单一市场”困局?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0 06:35 1

摘要:在课程上我邀请无锡长冈电子机械科技公司的创始人,张仪平张总分享了她借助于创始人IP的营销创新布局,让公司摆脱危机的经验。

01

在4月7、8号,我在无锡给100多家企业做了一场关于创始人IP打造的系统课程。

在课程上我邀请无锡长冈电子机械科技公司的创始人,张仪平张总分享了她借助于创始人IP的营销创新布局,让公司摆脱危机的经验。

长冈在2023年遭到了巨大的危机,一家占公司业务80%的大客户突然要求终止合作,这种级别的客户离开,几乎让公司瞬间崩塌。

庆幸的是在单仁牛商的帮助下,她们借助全域营销,短视频直播矩阵布局,特别是创始人IP的打造,快速获取了大量的客户,填补大客户离开的缺口,让公司转危为安。

刚好在4月7号当天,中国资本市场掀起惊涛骇浪,美国新一轮关税壁垒掀起了猛烈的贸易风暴。

几乎每一家跟美国客户做生意的企业都遇到了巨大的打击,像苹果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比如立讯精密因为特朗普疯狂的关税贸易战,股价发生暴跌。

还有像专注北美市场的家电代工企业新宝股份,北美市场占到公司出口的4成,在新一轮关税到来之后,股价已经从巅峰期的56元下滑到12元,缩水近8成。

即便是没有上市的企业,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甚至更加严重。

像我们了解到的,一些给沃尔玛供货的供应商,在沃尔玛被约谈后,依然被要求分摊巨额比例的关税成本,并且随着关税越加越多,谈判也失去了意义,生意目前处于停摆和等待状态中。

可想而知,随着关税战愈演愈烈,众多以美国市场为主的企业都将要面临巨大的危机。

02

今天已经不再是过去自由贸易的全球化时代,而是进入到混乱和新生并存的区域化时代,贸易保护主义和地缘政治,无不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在时代下的中国企业,既要规避单一客户的依赖风险,更要防范市场的过度集中。

那怎么办呢?

我们参考之前从中美贸易战中活下来,并且取得增长的企业,他们是怎么布局全球市场?

像顾家家居(KUKA)是中国软体家具出口龙头,在贸易战之前,境外销售占到顾家总营收的43%,美国是其中的核心市场。

但在2018年美国加征25%关税后,顾家被迫提高产品在美国终端售价,但订单很快就出现流失,部分订单被东南亚企业以更低报价抢夺。

在2019年,顾家启动越南基地建设,前后投资10亿在越南平阳省建厂,利用越南对美出口的“原产地规则”规避关税影响。

但顾家很快就发现,虽然越南人工成本比中国低40%,但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成本增加了15%-20%,产能要到2024年才能充分释放。

在有贸易战的前车之鉴下,为了规避单一区域和政治风险,顾家同步在墨西哥、德国建设海外基地,在米兰建设研发设计中心。

目前,顾家家居在全球拥有10大制造工厂,墨西哥、越南、德国等三大海外基地分别辐射北美、东南亚、欧洲市场。

同时,在出海模式上,顾家快速复制和迭代国内模式,按照从“产品-品牌”、从“零售-整家”的思路,沿着一带一路的轨迹,开始在沿途国家先行开设品牌零售店,进行品牌推广和市场渗透。

在品牌影响力不断累积之下,顾家开办“一体化整家”的标杆店打入高端市场,从出海卖产品,转变为出海卖品牌的解决方案。

当然,在2024年6月的业绩说明会上,总裁李东来也说,虽然顾家敢于投入,出海走的比别人更早了一些,但是仍然不能防范未知的政策风险。

企业只能尽量去完善海外业务结构和客户结构,一方面加强对海外多区域市场的覆盖,减少单一市场的集中风险。

出海不是只做一个市场,而是根据国内积攒的能力和经验进行快速复制和迭代,每个市场都做,然后按照当地用户和消费能力进行区别化经营。

另一方面,减少对单一业务依赖的风险。

像我们就发现,顾家除了C端生意之外,其实他们还做ODM,OEM,OBM这些B端业务,甚至还提供SPO这样的业务服务。

也就是不直接生产产品,而是提供技术支持、维护和咨询。

这就是企业对原点能力的深度挖掘。

特别是对于拥有制造能力的企业来说,哪怕进入终端市场,面对的是C端消费者,也要搞清楚企业核心的原点能力到底是什么?

产品是产品,应用是应用,制造企业的原点能力一定离不开自己的制造工艺和技术。

03

另一个案例比较有意思。

这家企业叫梦百合,2003年成立,很长时间里都是干的OEM的贴牌代工生意,2008年才推出梦百合这个品牌。

借助着贴牌代工积累的资源和能力,梦百合2012年就开始出海,他们的出海策略分为两步。

一是不断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实现产能全球化

并且就近供应当地市场,像梦百合在美国东西部建了两个工厂专供美国市场,泰国、塞尔维亚的工厂主要供应国内和欧洲市场。

二是通过收购海外连锁渠道,拓展自有品牌。

在2018年遭遇贸易战之后,梦百合收购了美国连锁零售商MOR Furniture的38个门店,借助于本地资源和渠道依旧实现了净利润增长。

并且,有意思的是,在梦百合全球的组织架构图中,几乎每个1号位都是中国人,梦百合可以接受海外团队用本地人去做事,但是1号位一定要是中国人。

现在,梦百合就刚好遇到了关税危机和大客户流失的情况,在2024年前三季度,梦百合第一大客户出现危机,直接计提了3.3亿的坏账。

同时,收购也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的财务负担。

但好的地方在于,梦百合超过8成的生意来自于海外各个市场,同时也在国内开展短视频和电商业务,产能也做了全球化布局。

单一市场和单一客户的损失,虽然能对公司当期利润造成影响,但还没有到致命的程度。

04

在我所接触到的很多中小制造企业当中,其实很多企业普遍都面临着"客户集中+市场单一"的风险。

如果企业把自己的命运维系在某一个地区,某一个单一大客户以及单一业务伙伴的时候,就像在悬崖峭壁中走钢丝绳,走上去了是运气好,但运气不好就可能随时遭遇毁灭性打击。

我想,对我们很多企业,包括出海和不出海的企业来说,从上面的案例和现在的关税战情况来看,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去思考和准备。

第一、对产品、市场进行多元化布局

产品多元化布局应遵循"现金牛+明星产品+种子业务"的三曲线模型。

现金牛扶持明星产品抢占市场地位,明星产品的盈利用于投入种子业务,让它生根发芽。

在市场方面,企业现有的成熟市场,出海方面对应欧美市场,占比40%。

新兴市场,出海对应的就是东南亚、中东、非洲市场占比30%。

战略市场,出海对应的就是RCEP成员国、金砖国家占比30%。

第二、供应链和产能的区域化重构

企业可以考虑建立"1+3+N"供应体系,比如国内作为大脑和总部的核心枢纽,根据东南亚、欧洲、美洲建立3个区域中心,以及N个卫星工厂。

卫星工厂的意义更接近于“备份工厂”,初期不用建设的有多大,主要目的是规避关税风险以及贴近客户需求,做本地化的交付,如果出现地缘政治风险,产能就可以动态调整。

第三、组织架构中,关于人才的在地化改造

企业可以选择像梦百合一样,团队用海外的本土人才,但一号位必须要是跟老板价值观相符的中国人。

也可以像华为的海外铁三角。

比如在尼日利亚通信项目中,华为的客户经理就是本地化团队,员工本土化率超过70%,但核心干部优先选择国内愿意外派的员工。

他们联合解决方案的专家,也就是来自于总部团队的支持,搭配交付经理,也就是本地施工队,实现在非洲农村低成本的通信网络项目。

同时,还可以参考华为的“战略预备队”和“全球人才流动机制”实现关键岗位AB角配置,比如海外团队负责人轮岗,既避免个人权力膨胀,又形成能力互补。

05

当然,因为篇幅有限,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话题,关于海外市场的营销策略就留到明天去分享。

面对山雨欲来的关税战,站在百年变局的历史节点,中国企业的生存法则正在发生根本性重构。

就像经济学家蒂姆·哈福德在《混乱》这本书中说的:“真正能抵御黑天鹅的,不是预测能力,而是冗余设计。”

真正能够穿越周期的企业,除了时代给予的运气,也是把市场多元化、供应链弹性和组织韧性熔铸为企业三位一体的能力。

在不确定中,找到企业的确定性,这是这个时代正在给我们企业上的一门必修课。

来源:单仁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