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看这线条的粗细变化,全靠烙铁的温度和手法控制,稍有差池,这只葫芦就烙坏了。”74岁的葫芦烙画艺人李长河正手持烙铁,目不转睛的盯着葫芦说“这只烙铁笔握在我手里一辈子,已经和我的手融为一体了,我现在‘烙’笔就能生‘画’。”
“你看这线条的粗细变化,全靠烙铁的温度和手法控制,稍有差池,这只葫芦就烙坏了。”74岁的葫芦烙画艺人李长河正手持烙铁,目不转睛的盯着葫芦说“这只烙铁笔握在我手里一辈子,已经和我的手融为一体了,我现在‘烙’笔就能生‘画’。”
伴随着一阵阵青烟的升起,一幅“喜上眉梢”图案渐渐清晰。一个葫芦,一柄刻刀,一支烙笔,是李长河半生的爱好,出身葫芦世家的他,从小时候开始便接触葫芦,起初只是在葫芦上乱写乱画,而这正是他烙画的启蒙。1999年,他正式开启了葫芦烙画的艺术之旅,从此与这门技艺结下了不解之缘。十年如一日地练习,对烙画的每一处细节早已烂熟于心。如今,他利用网络全程直播葫芦烙画,一是可以更好地传播这门非遗技艺,另一方面也用技艺给自己带来了可观的效益。
从一开始的花鸟虫鱼到现在的万物可烙,李长河的烙画技艺不断在创新发展。他巧妙地将现代的审美观念与传统的葫芦烙画技艺相结合,让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他将“青龙古镇”的故事搬上葫芦,创作出历史的新活力;将“邻里互助”“孝老爱亲”“移风易俗”等新时代文明场景烙在葫芦上,让教育更生动,让作品更有意义。他的作品,让我们既能看到传统葫芦烙画的韵味,又能感受到现代艺术的气息,领略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完美融合。
在禹城市辛寨镇,非遗的精彩远不止于葫芦烙画。瓷盘雕刻的细腻、柳编的经纬交错、插花的意境悠远…… 一项项非遗技艺在匠人们的坚守中熠熠生辉。非遗文化的发展一方面让镇域文化有了历史底蕴,另一方面也让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既擦亮了地方文化名片,也让非遗文化在触摸传统中收获认同感与获得感,实现了文化价值与民生效益的双向奔赴。
“葫芦烙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的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更是现代文化的深厚底蕴。”辛寨镇党委书记宁传民说,今后将更好地挖掘地域非遗,让老手艺对接新需求,让老文化融入新生活,使非遗成为全镇的精神文明发展的新名。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