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罗只要忍住不做产品,就暂时看不到明显的短板。”这是连长在朋友圈的一句感慨,也是一把钥匙,让我们重新理解罗永浩这个人。一个靠嘴起家的明星创业者,几次折戟产品赛道,却在直播间里如鱼得水。这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角色认知的问题。
“老罗只要忍住不做产品,就暂时看不到明显的短板。”这是连长在朋友圈的一句感慨,也是一把钥匙,让我们重新理解罗永浩这个人。一个靠嘴起家的明星创业者,几次折戟产品赛道,却在直播间里如鱼得水。这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角色认知的问题。
如果把老罗看作“怪女人”,很多事就讲得通了。
罗永浩的创业轨迹,从最早的牛博网,到锤子手机,再到电子烟,几乎次次碰壁。他不是没眼光,而是不适合干实业。反倒是回到“嘴皮子”这一基本盘,无论是做脱口秀还是开直播,立刻就能吸粉带货,风生水起。
这像什么?像一个天生适合当啦啦队长的人,偏要上场踢足球。结果,球没踢好,还把自己摔得一身伤。但只要回到舞台中心,做回“口活界”的一姐,立刻光芒万丈。
罗永浩的问题,不是没能力,而是选错了战场。他是那种“本是大明星,非要上战场”的人。这份错位,既是执念,也是悲剧。
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之后的不自洽。老罗的前半生像个“怪女人”,不甘于做啦啦队,非要下场踢球。失败之后,又变成了“坏女人”——不是去建设,而是带着怨气破坏。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对前老板俞敏洪的态度。当年为了进入新东方,他写了万言书,字字恳切。新东方让他成名、成业,也释放了表演天赋,是他的“贵人”。可后来,他却反咬一口,说俞敏洪是“铁公鸡”。
什么叫“铁公鸡”?就是你明明给了我一万,我却觉得你欠我一个亿。这种心理,背后不是理性算计,而是情绪发泄,是从自卑中生出的报复欲。
而这种报复心,并不止于个人。电子烟做不成,西贝成了靶子;手机搞不起来,西门子成了出气筒。他没能力建造一个新世界,却能三言两语把一个品牌搞臭。打击容易,建设太难。但一个社会,能被舆论轻松摧毁的企业越多,反噬的风险也越大。
老罗掀起的“打土豪”风潮,其实只是一个开始。最近,西贝被网友轮番“审判”:成本2元的馒头卖21元、保质期24个月的西兰花……热搜滚烫,评论区像过年。
问题是,这些质疑背后的逻辑站不住脚。拿保质期说事的人,大多不懂冷链和供应链;吐槽馒头定价的,可能连西贝门都没进过。他们不是在追求真相,而是在享受情绪的高潮。
这种情绪,是会成瘾的。一开始是“打倒不完美”,后来就演变成“完美也要挑刺”。当社会进入这种情绪循环,舆论就从“监督”变成了“施暴”,从“建设性批评”变成了“破坏性狂欢”。
而老罗,只是点燃这把火的人之一。他不是“那只老虎”,但很擅长“狐假虎威”。真正危险的是这只虎——被智能手机、短视频和算法放大的社会情绪,动不动就要“干翻一切”,胃口越来越大,理性越来越小。
其实,早在2013年,老罗就写过一条争议极大的微博:“作为西奴榜上的知名非汉族汉奸,今天终于站到了日本的土地上……太君威武,我死也瞑目了。”还有一句:“回家过年,是中华民族的大傻逼陋习。”
当时很多人以为这只是哗众取宠。但仔细想想,这种言论背后,多少带着对社会秩序、文化传统的敌意?如果连自己的引路人都能翻脸无情,那他对这个社会又能有多少善意?
老罗的故事,不只是一个“失败创业者”的八卦。他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我们这个社会面对失败、面对挫折时的情绪机制。是选择自省、重建,还是滑向破坏、泄愤?是建设性地推动变革,还是煽动性地制造混乱?
他曾是一个“怪女人”,不做自己擅长的事;后来变成“坏女人”,把报复当成出口。可真正值得警惕的,是那些欣然参与情绪狂欢的人,是整个社会对“打倒一切”的纵容。
老罗或许只是一个符号,但他身后站着的,是智能手机组织起来的情绪洪流。如果我们不加节制,它早晚会反噬我们自己。
来源:老闫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