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池塘河蟹复合养殖是一种将河蟹养殖、蟹虾混养、蟹鳜套养、水草及螺蛳移 (植) 殖等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并根据河蟹、青虾、鳜鱼、鲢鱼、鳙鱼等的不同食性和生长特点,进行合理混 (套) 养的生产模式。该模式具有多品种养殖、生态环境优化、资源利用率高等特点,可有效规避单一
池塘河蟹复合高效养殖技术
池塘河蟹复合养殖是一种将河蟹养殖、蟹虾混养、蟹鳜套养、水草及螺蛳移 (植) 殖等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并根据河蟹、青虾、鳜鱼、鲢鱼、鳙鱼等的不同食性和生长特点,进行合理混 (套) 养的生产模式。该模式具有多品种养殖、生态环境优化、资源利用率高等特点,可有效规避单一养蟹的风险,大大提高了水体生产力和综合养殖效益。
一、养殖条件
1. 塘址选择 。蟹池应选择在靠近水源、水质清新、饵源充沛、周边无遮挡物、无污染源、道路通畅、供电稳定、排灌方便、适合连片养殖和集约化经营的地方。
2. 塘口建 ( 改 ) 造 。将蟹池开挖成东西长、南北短的长方形。长宽比为5∶(2~3),池堤宽为2~3米,池坡比为1∶(2.5~3),面积以10亩(1亩约等于667平方米)左右为宜,土质以黏壤土为佳。池深为1.5~2米,沿池塘四周开挖深为80厘米的环沟,沟宽视池塘大小而定,环沟面积约占池塘总面积的30%,将池塘中间建成养殖平台(“蟹岛”)。蟹池需配备微孔增氧设施,并根据养殖塘口实际配备相应的进、排水泵。
3. 防逃围栏设施 。为防止河蟹攀爬逃逸,池埂四周应用塑料薄膜、钙塑板、水泥板等材料设置防逃设施,四角做成圆弧形。此外,进、排水口应用 60目双层筛绢网包扎,并用不锈钢网罩等覆盖加固,防止敌害进入和鱼虾蟹乘机“越塘”。
二、养殖准备
1. 清池消毒 。年底排干池水,清除池内杂草、杂物,挖除底部过多淤泥并整平池底,保留淤泥5~10厘米。利用冬闲期间,冻晒池底整个冬季,以有效分解氧化残留的有机物。
于蟹种放养前15天向池内注水,“平底塘”加水20~30厘米,“环沟+平台塘平台水位保持在10~15厘米。每亩用生石灰75~100千克或漂白粉10~15 千克消毒,以杀灭病原菌和野杂鱼等敌害。对于往年易生青苔的池塘,还需泼洒1次硫酸铜,用量为每亩5~10千克。
2. 水草种植 。蟹池中种植水草的主要品种有伊乐藻、轮叶黑藻、黄丝草、苦草等,养殖期间蟹池中的水草覆盖率应达50%~60%。若水草过稀,要及时补种或移植;若水草疯长,应人工清除。养殖期间应及时去除不新鲜、草叶发黄、茎秆变软及被河蟹夹断的水草,防止其腐烂而败坏水质。
3. 饵料培育 。天然饵科培育主要靠施肥的途径来解决。施肥一般在蟹种入池前7~10天进行。施肥时,池内加水30~50厘米,投施用0.05%~0.1%EM菌发酵好的有机肥(鸡、鸭、牛、猪粪等),施肥量为每亩 150~200 千克。7~10 天后,池中大量浮游生物繁殖,其可作为即将入池蟹种的开口饵料。养殖期间,每隔 10~15天追施1次氨基酸肥水素,用量为每米水深每亩 500~800 毫升,以补充营养,提高浮游生物的繁殖速度。
4. 饵料移殖 。向蟹池中分批适量移殖成熟的活螺蛳,让其在池内自然繁殖,繁殖出来的仔螺蛳附着于池塘的水草上供河蟹捕食。螺蛳最佳繁殖季节为春、夏季。因此,一般选择于1~2月、6~7月向池内移殖螺蛳比较适宜,移殖量分别为每亩150~200千克和250~350千克。螺蛳移殖入池前,先将螺蛳放在清洁水中浸泡3~5小时,让其吐泥并清洗干净,然后使用0.3毫克/升的强氯精溶液或 0.15 毫克/升的二溴海因溶液消毒 10分钟左右,以杀灭螺体上的病菌及原虫。
三、苗种放养
1. 蟹种放养 。选择放养长江水系培育的优质蟹种,以求达到较好的养殖效益。一般放养密度为每亩800~1200 只,具体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预期上市时间和规格、技术管理水平以及养殖模式等因素适当调整。放养规格为 100~200 只/千克,时间为1~3月。
2. 虾苗放养。 一般采用2种放养方式。一是2~3月投放越冬青虾苗,规格为600~1200尾∕千克,放养量为每亩8~10千克。二是7~8月放养当年繁育的夏季青虾苗,规格为3300~5000尾/千克,放养量为每亩4~5千克。
3. 鱼种放养。 。3月下旬放养 2冬龄鲫鱼亲本,放养量为每亩8~10组,雌雄比为 (2~3)∶1。鲫鱼待4月池水温度回升时自然繁殖,可为日后放入的鳜鱼种提供适口饵料。5月放养规格为 5~6 厘米的鳜鱼种,放养量为每亩 20尾左右。禁止放养大规格的鳜鱼苗,否则会影响河蟹的放养成活率。5月底或6月初放养规格为75~100克∕尾的鲢、鳙鱼种,放养量为每亩50~80尾。
为防止病原传播,上述苗种放养入池前需进行消毒处理。方法是用3%~5% 食盐水或 10~20 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 10分钟左右,以杀灭苗种的体表病菌和寄生虫。
四、养殖管理
1. 水质管理 。养殖过程中需保持水质“肥、活、嫩、爽、稳”。通过加、换水和投施生物肥等措施保持池水透明度为 35厘米左右。当池水pH值低于7.5时,全池泼洒降酸排毒宁,用量为每米水深每亩50~75克;当池水pH值高于8.0时,全池泼洒降碱灵,用量为每米水深每亩150~200克,调节pH值在7.5~8.0。增氧机的使用不能按部就班,应根据测得的池水溶氧值,结合池蟹生长对溶氧的需求,确定开机的时段和时长,保持池水溶氧在 5毫克∕升以上。每隔 15天全池泼洒1次净水解毒灵,用量为每米水深每亩 400~500 克,以快速吸附水中各种悬浮杂质,改良水质,保持水质清新。每月全池泼洒1次过硫底安康,用量为每米水深每亩150~200 克,以氧化池底,除黑、除臭、分解有害物,抑制有害细菌滋生,改善底部生态环境。此外,河蟹蜕壳期间,需保持水位稳定,在开始脱壳后抛撒些粒粒氧增加池底溶氧,以提升河蟹脱壳成活率。
2. 科学投喂 。春季蟹种投放后(幼蟹养殖阶段),饵料投喂以轧碎的螺肉、鱼粉和豆粕为主,适当辅喂部分蛋白含量为38%左右的配合饲料。夏季水温升高且河蟹规格增大(成蟹养殖阶段),饵料投喂以蛋白含量为35%左右的配合饲料为主,适当辅喂部分煮熟的玉米和浸泡发芽的小麦等植物性饲料。立秋后,池塘水温逐渐降低 (河蟹增肥壮膘阶段),对营养要求比较高,可投喂蛋白含量为38%~40%的配合饲料或冰海鱼 (野杂鱼)等。其中,以投喂冰海鱼的增肥壮膘效果较好。冰海鱼需解冻清洗干净后投喂。建议秋季以冰海鱼、配合饲料和玉米 (煮熟)搭配投喂,每天喂料可按冰海鱼 70%、配合饲料20%和玉米10%的配比进行投喂。养殖期间,每天早、晚各投喂1次,早上投饵量占日投饵量的30%~40%,傍晚占60%~70%。具体的投饵量应根据天气条件、养殖阶段、水质、病害等情况灵活调控。一般以投喂后2小时内基本吃完为宜。蜕壳高峰期内应减少投饵量,注意保持环境相对安静。青虾主要摄食池中的剩饵和有机碎屑等,为促进其快速生长,提高规格和产量,可针对性地定期投喂部分青虾适口的麸皮、米糠、豆粕、鱼粉等细粒状饵料。鳜鱼主要捕食池中自繁的鲫鱼苗及其他野杂鱼;鲢、鳙鱼以养殖水体中的浮游生物为饵,无需单独投喂饵料。
3. 病害管理 。病害管理应持之以恒地坚持“预防为主,治病为辅,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方针,严格控制养殖病害的发生和蔓延。养殖全程中,定期适量拌料投喂EM菌、多维、免疫多糖等,可增强河蟹体质,提高抗病力。河蟹的易发疾病主要有黑腮病、腐壳病、烂肢病、纤毛虫病等。防治方法如下:黑腮病全池泼洒溴氯海因或 20% 的二代蟹毒清,用量分别为每米水深每亩200克和60~70毫升;腐壳病全池泼洒二溴海因或10%的菌毒清,用量分别为每米水深每亩200~300克和300~500毫升;烂肢病全池泼洒菌毒净或硫醚沙星,用量分别为每米水深每亩50克和100~130毫升;纤毛虫病全池泼洒甲壳净或60%的纤虫杀,用量分别为20~25毫升和每米水深每亩500克。
4. 巡塘管理 。坚持每天早、中、晚各巡塘1次。早上检查池中有无残饵,以便确定当天的投饵量;中午检测水温,观察池水变化;晚上观察河蟹活动、摄食和生长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来源:青钱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