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3年的上海,静安寺路的回力球场内人声鼎沸,却又透着一股压抑的沉寂。看台上的国人攥紧了拳头,目光死死盯着拳台中央那个铁塔般的身影——俄国大力士马索洛夫。他刚用蛮力击倒了三名中国武师,此刻正叉着腰,用不屑的眼神扫视全场,口中还夹杂着轻蔑的叫嚣。
1943年的上海,静安寺路的回力球场内人声鼎沸,却又透着一股压抑的沉寂。看台上的国人攥紧了拳头,目光死死盯着拳台中央那个铁塔般的身影——俄国大力士马索洛夫。他刚用蛮力击倒了三名中国武师,此刻正叉着腰,用不屑的眼神扫视全场,口中还夹杂着轻蔑的叫嚣。
就在这时,一个瘦削的少年快步走上拳台,一身青色短打,眼神却亮得惊人。他便是年仅14岁的蔡龙云,随父从济宁来沪,自幼在运河畔的武馆里摸爬滚打。马索洛夫见对手是个孩子,咧嘴冷笑,挥着沙包大的拳头便砸了过来。
蔡龙云不慌不忙,脚下踏出济宁查拳的“活步”,像阵风似的避开攻势。马索洛夫的重拳一次次落空,拳头砸在拳台上发出沉闷的声响,他渐渐焦躁起来,张开双臂想抱住蔡龙云用蛮力摔倒。可蔡龙云早已看透破绽,趁他重心前移的瞬间,腰身一拧,右手使出“攒拳”,狠狠击中马索洛夫的肋下。大力士闷哼一声,脚步踉跄,蔡龙云紧随其后,左拳如闪电般击中他的面门,马索洛夫轰然倒地,再也没能站起来。
全场先是死寂,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中国功夫赢了!”的喊声震得屋顶都仿佛在颤抖。少年蔡龙云站在拳台中央,微微喘气,目光却望向北方——那是济宁的方向。他知道,自己能赢,靠的不是一时侥幸,而是济宁老家一砖一瓦垒起的武术根基。
蔡龙云的父亲蔡桂勤是济宁武术界的名师,精通查拳、华拳等多门拳术。在济宁,武术从来不是少数人的消遣,而是刻在城市骨子里的基因。运河通航时,南来北往的商客带来了不同流派的拳法,查拳、华拳、洪拳、螳螂拳在此交融碰撞,街头巷尾的武馆、庙会旁的练武场,总能看到习武之人的身影。蔡龙云从5岁起,便跟着父亲在武馆里扎马步、练套路,济宁的晨雾里,有他踢腿的身影;运河的余晖下,有他打拳的汗水。查拳的灵动、华拳的刚劲,一点点融入他的血脉,让他在年少时便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和敏锐的应变能力。
后来,蔡龙云成为中国武术界的泰斗,将济宁武术的精髓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而济宁这座城,依旧保持着浓厚的武术氛围,大小武馆传承不息,每年的武术赛事总能吸引众多爱好者。人们都说,是济宁的水土滋养了蔡龙云,而蔡龙云的故事,也让济宁武术的光芒更加耀眼,成为这座城市永远的骄傲。
来源:阿凯聊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