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代《群芳谱》中有记载:“谷雨,谷得雨而生也。”谷雨将“谷”和“雨”联系起来,蕴涵着“雨生百谷”之意,反映了谷雨的农业气候意义。
“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叶间鸣戴胜,泽水长浮萍。”
当布谷鸟掠过泛青的山川,当浮萍悄然铺满池塘,就已行至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
明代《群芳谱》中有记载:“谷雨,谷得雨而生也。”谷雨将“谷”和“雨”联系起来,蕴涵着“雨生百谷”之意,反映了谷雨的农业气候意义。
“雨生百谷”不仅承载着春耕的希望,更意味着春欲远,夏将至。春天的使命已经结束,夏天的使命才刚要开始。
在这承前启后的时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的“土膏脉动”现象正在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上演,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贪婪地吸收着最后的春雨。
因为,谷雨之后,这里气温会逐渐升高、大风天气增多、蒸发加剧,容易引发干旱,因而民间素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在山西汾阳市城东10公里处的西马寨村,这片土地正沉浸在春耕的序曲中。属于酿酒高粱的播种时刻尚未真正到来——待到土地存储更多水分,饱满的高粱种子才会在黄土地间苏醒,开启新一轮的生命轮回。
作为汾酒高粱基地的核心产区,汾阳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便飘散着酒香。黄土高原的沃土承接四季分明的天时,丰沛日照与精准降水滋养着深埋地下的植物根系,纯净无染的生态环境如同天然屏障,为酿酒作物构筑起理想生长空间。
自汾酒在2009年启动原粮基地建设战略以来,到如今,汾酒已将原粮版图拓展至130万亩,沿着北纬36°-45°黄金种植带横贯东西。
去年4月,汾酒集团与汾阳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高标准汾酒原粮种植基地,特别是针对高粱种植进行了深入布局,以科学化种植延续着千年农耕智慧。
据了解,汾酒原粮公司成立了专家技术委员会,培育出汾酒1号、2号、3号、9号以及汾酒高粱30、汾酒大麦30、高粱凤杂4号等专用种子,为汾酒原粮基地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正如汾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清茂所言:“品质是永恒的生命线。我们既是答卷人,也是守望者,唯有将凝聚天地精华的佳酿奉献给消费者,才是对千年匠心最郑重的传承。”
“曲为酒之骨”,谷雨之后,气温渐渐升高,也敲响了制曲的序章。
《齐民要术》中记载,白酒最佳制曲时间是立夏到重阳。所谓伏曲,是指采用伏天制作并储存6个月以上的曲块。
山西汾酒原料主要是高粱、大麦、豌豆、水。根据产品类型的不同,制曲和酿造时间有所不一样。传统高端产品如青花汾酒,就采用季节性制曲,仅在伏天踩曲。
伏天高温高湿的气候,将激活更多微生物。横梗霉与红曲霉增强曲块分解力,酿酒酵母助推酒精发酵,更有十余种生香菌群悄然活动,提升酯化力与风味物质生成。这些活跃的生命体在曲块中交织作用,将为后续酿造埋下风味的伏笔。
在制曲完成之后,经过六个月静养,酒曲就将在冬日低温中迎来重要时刻。
此时低温环境如同天然过滤器,抑制杂菌滋扰的同时,激活曲块中蛰伏的有益微生物。酿酒师傅将粉碎的酒曲与高粱混合,通过精准调控水量,让原料在低温中缓慢转化。这种“慢工出细活”的智慧,最终成就汾酒标志性的清爽口感——入口绵柔,余味净爽,似松间落雪。
从谷雨润泽大地,到立夏制曲,再至立冬开启冬酿,二十四节气的智慧融入在汾酒的基因里。当新酿入坛封藏,来年布谷鸟的啼鸣又将唤醒新的轮回。
醉美杏花村
来源:一点酒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