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昔日用牛耕田,面朝黄土背朝天,一个“庄稼把式”最多能种二三十亩农田;如今农机轰鸣、新品种推广、新农技落地,一人能管数百亩农田。这就是社会变革、新质生产力加持下兴农战线涌现的“新农人”,商水县平店乡文寨村村民王战士就是其中一位普普通通的“新把式”。
昔日用牛耕田,面朝黄土背朝天,一个“庄稼把式”最多能种二三十亩农田;如今农机轰鸣、新品种推广、新农技落地,一人能管数百亩农田。这就是社会变革、新质生产力加持下兴农战线涌现的“新农人”,商水县平店乡文寨村村民王战士就是其中一位普普通通的“新把式”。
返乡创业:从失败中“爬起来”
1973年出生的王战士,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正值青春年少,他也和许多同龄人一样跟随“打工潮”到过新疆、北京等大城市。干过电工、油漆工、刮过大白墙,经过几年在外漂泊最终还是决定回家乡创业。
2013年他和2个好伙伴以每亩1000元高价承包了本村300亩耕地,满希望通过努力所能改变自己和乡亲们的生活状况。由于租金高、天灾降、市场低迷等原因,所种的玉米淹死大半、补种的秋萝卜卖不掉、芝麻歉收、大蒜价格低。岂料,4年下来赔了个精光。
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2017年王战士接手他们2014年成立的“丰满仓合作社”开始“单干”,他以每亩800元的价格流转乡邻110多亩耕地。为了稳扎稳打,他只种植小麦、玉米,当年每亩盈利300多元,尝到发展农业的甜头后,王战士开始下决心打“翻身仗”。
借力发展:农资店里“学技术”
“进入新世纪以后,大型农业机械屡见不鲜,测土配方、品牌农业、休闲农业、农民合作社等各种新事物、新名词层出不穷。”王战士说,就是在这个时期,他觉很多农民种地的方式和思维开始被时代抛在后面了。早在2011年,他就投资5万元开办了一个“丰满仓农资店”。
王战士以推广高科技、新技术为依托,一方面积极引进“优、新、特、稀”品种,一方面借助“观摩会”“订货会”“培训会”埋头学习新型农技知识。他头脑灵活、勤奋好学,很快由“门外汉”变成了技术员,他把学到的麦播拌种促根防病、玉米杂交节水滴灌、红薯栽培使用有机肥等生产“诀窍”无偿传授给乡邻。
耕耘就有收获,付出就有回报。王战士的热心热情,长期义务服务换来了乡亲们的信赖和支持。2018年他还投资2万余元购买了1架无人机,对400多家留守农户“一喷三防”等进行托管。每年还销售肥料种子农药120多吨,一般情况下,农资店的年纯利润都在10万元左右。
做大做强:新农人变“新把式”
“战士,你种地有经验,为人老实诚信,俺和邻居那几亩地你也承包了吧,我们全家都要外出打工了......”“感谢你们信任,主要是你们那两块地偏远又零散,我怕不方便啊......”村民姚翠平近乎恳求地找王战士商量。大家看王战士成了新时代现代农业的“新把式”,都很乐意很放心的把土地流转给他。
截止目前,王战士共流转土地210多亩。在大面积种植粮食基础上,2018年他大胆试种10亩脱毒红薯获得成功,秋后一算账每亩比种植小麦、玉米多盈利500多元。2019年以来红薯面积逐年扩大到60多亩,由于他家的红薯口感品质好,大部分都卖了鲜红薯。少部分个头小、品相差的被加工成纯淀粉粉条,十分畅销。
15年的摸爬滚打,王战士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带领乡亲们依靠科技打通了乡村振兴致富新路子。他告诉记者,随着合作社的壮大,土地流转面积的增加,他感到身上的责任越来越大。已经不能单纯的只种粮食,必须创新经营思路、吃透市场变化、适时调整种植结构、延长产业链条,才能进一步提升产出效益。
家乡透着芬芳的泥土,给了王战士成长的空间。交谈中他对“新农人”“新把式”的身份倍感自豪。“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我认为以后农民种田更有干头、有赚头、有奔头,俺有底气、有信心带动更多群众脱贫致富,让幸福的花儿绽放在希望的田野上。”王战士坚定地说。(商水县平店乡人民政府:赵永昌/文图)
来源:农民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