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过去我们常说“胖是福”,可在今天,这份“福气”却悄悄变成了负担。你可能没注意到,由于我们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肥胖人数最多的国家——这不仅仅是多吃几口的问题,而是牵涉到地域、职业、年龄、性别甚至民族的复杂健康命题。
过去我们常说“胖是福”,可在今天,这份“福气”却悄悄变成了负担。你可能没注意到,由于我们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肥胖人数最多的国家——这不仅仅是多吃几口的问题,而是牵涉到地域、职业、年龄、性别甚至民族的复杂健康命题。
那么,中国到底哪些地方最“胖”?谁是重灾区?肥胖又会带来哪些健康隐患?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份令人震惊的“中国肥胖地图”。
根据最新全国多中心研究[1],中国成年人平均体重指数(BMI)为23.81,超过三分之一超重(34.29%),超过十分之一属于肥胖(11.24%)。如果你觉得这个数字不算高,那么告诉你,20年前这个数字还是3.1%。翻了5倍不止!
这些胖子都在哪里?
北方最胖(27.93%),西部次之(26.64%),南方也不少(25.37%),东部相对“瘦弱”(20.06%)。
来自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数据显示[2],2020年全国约有9100万40岁以上的人群属于“肥胖”状态,另有超过2.2亿人存在腹部肥胖(大肚腩)。其中河南、内蒙古、山东等地肥胖率靠前;海南、云南、贵州偏低。
来自文献[2],表格里山西是shanxi,陕西是shaanxi
在职业人群中,公职人员和企业高管的BMI明显高于教师、医生、工程师等知识型职业。[1]而那些从事体力劳动的群体,例如工人和农民,也显示出不同的肥胖特征:男性工人偏胖,女性农民则更容易胖出“腹部”。[2]
这并非巧合,而是“地理+职业+性别”三重因素的综合结果。生活环境、饮食结构、活动水平、收入状况,乃至文化认知,都在默默塑造着我们的身材。而这些“胖的差异”,正绘出一幅极具中国特色的“肥胖地图”。
很多人以为,肥胖无非就是体重上去了点,衣服不好买了点,拍照不想露全身了点。但医学上的“肥胖”远不止这些表面现象,更大的隐患在于背后的“代谢异常”。在体检数据中,有超过四成的肥胖者属于代谢不健康型肥胖(MUO)——这意味着,他们不仅胖,还伴随着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等多重慢性风险因子。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人群的健康隐患远比想象中严重:研究显示,MUO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人的17倍!同时,他们更容易出现心血管疾病、脂肪肝、关节炎,甚至某些类型的癌症。[1]也就是说,肥胖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拉开了身体“全面失控”的序幕。
而我们常常忽略的另一类人群,也不容小觑——那些BMI看起来“正常”,但却同样存在代谢异常的人。血糖高、血脂乱、肝功能异常……这些“瘦子里的隐胖者”,往往最容易掉以轻心,却可能面临同样的健康威胁。
你可能会想,为什么偏偏是北方胖得多?为什么知识分子更“瘦”?为什么女性农民比女工人更容易胖?
答案藏在我们生活的“系统”里。
比如,河南、山东、内蒙古等地的肥胖率遥遥领先,而海南、云南等地则相对“清瘦”。城市男性普遍比农村男性胖,但女性却相反——农村女性更容易出现腹部脂肪堆积。这些看似矛盾的数据,恰恰说明了一个残酷事实:越是经济落后、健康教育匮乏的地区,代谢异常的问题越严重。[2]
而在不同民族中也呈现出惊人的差异:比如满族男性肥胖率高达17.43%,女性更是高达20.53%;而壮族人群的肥胖率则不到一半。这些差异背后不仅是基因,更是文化饮食、居住海拔、饮酒习惯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2]
所以,不要再盲目指责谁“不自律”了。在许多时候,是社会结构在悄悄决定我们的体型和健康。
你可能会说,我虽然BMI超标,但血糖、血脂都正常,是不是就不用太担心?医学上称这类人为“代谢健康型肥胖”(MHO)。表面看上去无恙,但研究已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MHO人群的代谢状况极易恶化,最终转化为MUO。
尤其是女性,进入更年期后,体脂分布和激素水平变化显著,腹型肥胖和代谢异常的风险同步上升。而男性MHO人群则在中年期(40–60岁)就开始出现代谢恶化的明显倾向。[1]
也就是说,今天你是“胖得健康”,但如果忽视管理,很可能几年后就“又胖又病”。
肥胖的本质并不只是“吃多了动少了”,它是饮食结构、心理状态、社会角色、地域环境等多因素交织的结果。这也意味着,解决肥胖,不能仅靠“少吃点”“多跑步”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
真正有效的做法包括:
中国的肥胖地图并不只是一个冷冰冰的数据分布图,它照见的是我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认知盲区。它提醒我们:胖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而每一次认清、每一个小改变,都是向健康迈出的一步。
你不需要“瘦成一道闪电”,但你可以选择,今天就开始对自己多一点关注、多一点善意、多一点科学的决心。
参考资料:
[1]Ting P, Wang T, Fu M, et al. Prevalence and inequalities of obesity and associated complications in China: A multicentre nationwide survey. Public Health. 2024;237:97-106.
[2]Tu WJ, Zhao Z, Yan F, et al. Geographic and ethnicity variation in the prevalence of middle-aged and elderly adult obesity in China in 2020. Diabetes Obes Metab. 2024;26(5):1897-1907.
来源:你的医生朋友阿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