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艺人”①|漆痕:一位大山割漆匠岁月见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7 00:37 1

摘要:当工业文明渐掩传统技艺光彩,诸多老手艺人与他们的手艺正悄然远去。然而在黔北的部分村落,还是有人固执地守住那即将消失的技艺。有大山里的割漆匠人,也有追花逐蜜的养蜂人、精研榫卯的老木匠……他们既是手艺人更是“守艺人”,本栏目将聚焦这些身影,记录他们的手艺流程与背后

【写在前面】

当工业文明渐掩传统技艺光彩,诸多老手艺人与他们的手艺正悄然远去。然而在黔北的部分村落,还是有人固执地守住那即将消失的技艺。有大山里的割漆匠人,也有追花逐蜜的养蜂人、精研榫卯的老木匠……他们既是手艺人更是“守艺人”,本栏目将聚焦这些身影,记录他们的手艺流程与背后故事,留存时代印记。

清晨的雾还没散尽,正安县流渡镇流渡社区杨柳组的山坳里已响起轻微的“唰唰”声。

62岁的马康华站在一棵粗壮的漆树前,右手攥着磨得发亮的割漆刀,左手捻着接漆的贝壳,刀刃顺着树干上以前割开的痕迹轻轻划过,上一刀、下一刀,两个月牙形刀口相交于树皮深处,一道不规则的椭圆形切口随即显现。

“上斜下洼(勾),老一辈人教的就这样割。”谈话间,乳白色的生漆像眼泪般缓缓渗出,马康华赶紧将贝壳插进切口下方,让这些乳白色的生漆顺着槽口缓缓流入贝壳。

割完一个切口,马康华赶紧又转移到另一切口前,重复着同样的动作。每割一刀,他都小心翼翼,生怕伤了树干。

汗水沿着额头滑落,他的眼神却专注如初,记者观察到,他的双手上布满深褐色的斑点,那是长年累月与生漆接触留下的痕迹。“都是割漆时不小心蹭到生漆长的疮,好了就留下这些印子。”马刚华抬起手反复摇了摇,自顾自地说:“早就习惯咯,没啥感觉。”

马康华与割漆的缘分,要从他父亲那辈说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吃大锅饭时,他的父亲是生产队里专门负责割漆的手艺人。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生漆是农村重要的防腐材料,山里人家的木箱、板凳、水桶,全靠生漆防腐耐用。割漆匠也算得上技术工种。

“那时候漆树多,可以割两把刀(两个专门负责割漆的人)。”马康华回忆,每到割漆季,父亲就背着工具篓钻进山林割漆,队里会按相应规则给记工分。

改革开放后,生产队解散,父亲割漆的活计也就从主业变成了副业。马康华有时也会跟着父亲在山林间穿梭,对割漆这门手艺也算是耳濡目染。

“真正开始自己割漆是16岁左右。”马康华介绍,他初中毕业后就没有继续读书,在家务农的同时,跟随父亲学习割漆技艺。从最初的生疏到逐渐熟练,他逐渐掌握了割漆的精髓。

“一棵树一年只能割二十来刀,割一年得歇三年。”马康华表示,起初山里只有野生漆树,割完一片就得换一片林子,收成很不稳定。为了扩大生产,他试着从野生漆树上剪下枝条,在自家房子后面的自留地扦插育苗。

如今,马康华的漆树已发展到140余棵,散落在他的自留地与山坡间。他像安排轮休表一样规划着每棵漆树的“工作时间”,最老的一批漆树就长在房后,树皮上布满了一道道凸起的椭圆形疤痕,像是树木的年轮日记,那是40多年来割漆留下的印记。

每年割漆季,马康华都会在这些老树间穿梭,“只要不下雨,我就来。下雨天不能割,雨水混进漆里,漆就坏了。”马康华介绍,他现在一天能割30多棵树,平均每棵树能有个三四刀,一天下来,能割出一斤左右的生漆。

“按照现在的行情,一斤漆可以买七八百块,一年下来2万块钱还是保得起的。”说着,马康华把记者带到他家的小屋里,十来个装着生漆的大饮料瓶整齐地摆放在阴凉的墙角,每个瓶子能装 2 斤漆。“这些都是今年刚割的,村里人家具坏了要补漆、做新棺材要上漆,都会提前打电话来预约。”

马康华一边说一边拿出两个小玩意给大家看,是一个木制的鼓棒和牛角,被漆得油亮光滑,“这是前两天亲戚喊我帮他漆的,刚做好,你看安逸不?”紧接着,他还将家里的板凳搬到院里让大家看。

马康华介绍,除了板凳,他家里的桌子、衣柜……所有家具全是自己刷的生漆。这些家具经过生漆处理后,不仅色泽光亮,而且耐用防潮,几十年如一日。望着那阳光下亮得能映出人影的家具,马康华眼中闪过一丝自豪。

如今,随着工业油漆的普及,生漆的用武之地越来越少,村里的割漆人也渐渐没了踪影。

“现在我们流渡的割漆匠都没几个咯!”马康华叹了口气,“这行当太苦了,不仅要爬山钻林子,还容易过敏,年轻人没人愿意学,现在漆树也越来越少啦。”马康华会站在院子里,打磨着割漆刀与贝壳,这是每次割完漆回来的必备工作,刀刃锋利,贝壳光滑,才能保证下一次割漆的效率和品质。

当然,对马康华来说,割漆不是为了赚多少钱,主要闲着也是闲着,就当找点娱乐。这些年,政府把水泥路修到了他家门口,孩子们也都已成家立业,他和妻子在家种着几亩玉米和水稻,还养了7头大肥猪,最大的一头有400多斤,日子过得踏实。

夕阳西下,马康华收好所有工具,换了一身衣服回屋吃饭。房屋后的漆树林里,树叶被风吹得沙沙作响,像是在诉说着这片山林与割漆匠的故事,而那些漆树上的割痕,就像刻在大山里的岁月密码,记录着一个行将消失的传统技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政林

编辑 何美

二审 吴浩宇

三审 唐正平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