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高兴到洛阳参加会议。太凑巧了,我上一站出差,是考察福建泉州洛阳桥的相关文旅产业,这让人有种穿越感。千百年来,从洛阳南迁的先民没有忘记根在洛阳,如今,这种文化成为当地发展文旅产业的优势资源。
在洛阳2025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演讲(2025.4.8)
很高兴到洛阳参加会议。太凑巧了,我上一站出差,是考察福建泉州洛阳桥的相关文旅产业,这让人有种穿越感。千百年来,从洛阳南迁的先民没有忘记根在洛阳,如今,这种文化成为当地发展文旅产业的优势资源。
今天在偃师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会议厅参加会议,令人浮想联翩。这里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王朝开会议事的地方,当年参会人表达的德政、礼治思想和文化治国理念,声音一直回荡在历史的长廊。几千年来,中国的文化一次次从洛阳出发,具体说,有很多是从偃师出发,走向各地,开枝散叶。昨天到偃师,我觉得就是沉浸式进入了夏商周。在这个博物馆里我们看到,这里的文物与三星堆文物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从二里头到三星堆,很可能有传播关系。到了洛水边上,自然会想起曹植的《洛神赋》,现在这里计划建洛神文化园。这次我还参观了玄奘故里、杜甫墓,这二人可称佛学、诗学双子星座。玄奘故里的那条休水河,据说是东汉蔡伦获得造纸的灵感——这是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电光石火。
以上说的是洛阳特别是偃师在文化上对各地的影响,不是说的客家文化。从传播学角度看,客家文化是洛阳文化传播中最突出的案例。今天召开客家文化研讨会,来自五湖四海的客家人代表会聚于偃师这个客家祖根地。
三十多年前我读研究生,接着读博生士,主攻汉魏六朝文学和文论,深知“衣冠南渡”对中国文学艺术史的深远影响。近年来,我从文旅融合的角度研究旅游历史,发现一直怀有“客居”意识江南的北方士族,在青山绿水寄托乡愁,开始了山水游并创作山水诗、山水画,实现了中国旅游的自觉,也开启了“诗与远方”之路。
客家文化涵盖了语言、民俗、建筑、艺术、饮食等多个方面。随着人们对文化旅游需求的不断增长,客家文化凭借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成为各地发展文旅产业的重要资源。
我们知道,经过文化体制改革,传统的文化建设形成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两大分野。涉及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文化遗产保护、国家文化安全等方面的内容,是政府的责任,在政府的主导下,推动全社会开展此项工作。同时,能够放进市场做大做强的资源,则要将通过消费的方式,将之发展成产业。文化建设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二者不可偏废。
客家文化的传播就是在这样的体制中展开的。
从文化事业的角度看,客家文化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工作。众多客家文物,如古老的族谱、传统的服饰、精美的手工艺品等,它们是客家历史的实物见证,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通过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等机构的收藏、展示和研究,让这些珍贵的文物得以妥善保存,并向公众展示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客家非遗项目,如客家山歌、广东汉剧、客家土楼营造技艺等,更是以其活态传承的方式,延续着客家文化的血脉。政府和社会各界通过设立非遗传承基地、举办非遗培训班、开展非遗展演等活动,为客家非遗的传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通过文化事业的手段保护传承客家文化、传播客家文化的同时,利用客家文化作为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形成特色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这是客家文化的市场化传播。由于文化事业主要是满足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受到财力限制,而文化产业满足的是公民选择性需求、个性化需求,是百姓通过消费的方式,也就是通过自掏腰包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从传播的角度看,这种方式更主动、更积极,效果也更好。因此,合理开发利用客家文化,不仅有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加强客家文化的当代传播,还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客家文化是与迁徙、流动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文化具有开拓、创新的基因,很多地方的客家文化还表现为商业的头脑、做实业的精神,这种头脑和精神在发展文旅产业中发挥了作用。一个时期以来,在文化产业方面,以客家文化元素为核心,开发出一系列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如客家题材的影视、动漫、音乐、文学作品,以及各类文创产品。这些文化产品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文化多样性的需求,还为客家文化的传播拓展了新的渠道。旅游业方面,充分挖掘客家文化资源,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旅游目的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客家风情。
特别要强调的是,由于当前文旅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特别是与教育、卫生、体育、交通、工信、建筑、农业、林业、水利融合,拓展了客家文化的现代产业传播空间。
我曾多次调研福建永定土楼,每次都有收获,可以说见证了它的文旅产业发展。永定土楼作为客家建筑的杰出代表,是世界级人类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围绕永定土楼这一核心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实施“东楼西湖”战略,把土楼这一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龙湖旅游结合起来。
我还多次到过江西赣州。这里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拥有众多的客家文化遗迹和民俗风情。这里将红色文化与客家文化有机融合,开发出了红色旅游与客家文化体验相结合的旅游产品。
另外,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广东梅州,也是发展客家文化旅游业的典型地区。梅州素有“世界客都”之称,拥有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近年来,梅州大力实施“文化旅游特色区”发展战略,以客家文化为主题,打造了一系列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叶剑英纪念园,将红色文化与客家文化结合在一起,成功打造了一个旅游景点。
我认为,客家文化的当代产业传播,目前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在利用客家文化发展文旅产业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是一个显著特征。一方面,深入挖掘客家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将客家的历史故事、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等元素融入到文旅产品的开发中,让游客在体验现代旅游服务的同时,能够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另一方面,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文化创意理念,对客家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表达和呈现。一些文创产品将客家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开发出了具有时尚感和实用性的文化产品,如以客家土楼为造型的文具、饰品、家居用品等,深受消费者喜爱。
第二,本真性与创新性结合。保持客家文化的本真性是发展文旅产业的基础。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注重对客家文化原真性的保护和传承,保留客家文化的原汁原味,避免过度商业化和庸俗化对文化的破坏。例如,尽量保持村落的原有布局、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让游客能够看到真实的客家村落风貌,体验到纯正的客家民俗风情。保护本真性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同样重要。创新是推动客家文化与时俱进、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的关键。通过创新旅游产品、服务方式和营销手段,为客家文化旅游注入新的活力。
第三,文化传承与文旅产业结合。在实践中,许多地方通过建立客家文化传承基地、开展文化传承活动等方式,将文化传承与文旅产业有机结合。例如,一些景区与当地学校、社区合作,开设客家文化课程和兴趣班,培养青少年对客家文化的兴趣和传承能力;一些地方举办了“客家文化传习所”“非遗传承体验活动”等。事实上,只要进入了客家文化的场景,各种旅游活动就是传承活动,所有游客就是传承人。
我认为,在客家文化的产业传播中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主要是以下方面:
一是突出特色。客家文化有自身的特色,同样的客家文化,也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但是,许多地方的客家文化旅游景区和产品在内容和形式上较为相似,缺乏特色和差异化竞争优势。
二是加强创意。好的文旅产品应该把客家文化特色的内容与创作生产团队的个性化风格结合在一起。但是我们看到的很多旅游项目只是简单地将客家元素进行堆砌,没有真正展现出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实质,导致游客对客家文化的体验不够深刻,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创意不只是表现在内容上,还表现在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运营管理等方面。
三是促进产业融合。客家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还不够紧密,协同发展效应尚未充分发挥。例如,文化旅游与农业、工业、体育、教育等产业的融合还不够深入,没有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产业融合格局,限制了客家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和综合效益。
四是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今天,5G、大数据、区块链、虚拟现实等等技术,为游客提供了便利,增强了体验感、增强了互动性,带了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也为客家文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比如龙南市对376座围屋实施“最小干预”修缮,结合AR技术复原防御系统,开发《天下客家》实景演艺,游客可化身“围屋护卫”参与剧情解谜。我在永定实地考察了利用残损土楼做成的沉浸式文旅项目“天涯明月刀”,这个项目已经成为相关部门推出的典型案例。据央视报道,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清明节,泉州“元宇宙宗祠”让华侨华人乡愁触民间可及。目前人工智能发展尤为迅猛,DeepSeek等大模型已成为大众化的工具,文旅产业将进行新一轮重塑,我们必须抓住这一机遇。
来源:颖宝创意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