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厂轰然倒塌:汽配巨头马瑞利破产内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5 07:50 1

摘要:并非是因为某个车型的停止生产,或是进行一些裁减,而是这个成立于1919年的意大利公司,跨越了三个多世纪,将在美国法庭上正式提交到了2025年的破产程序。公司负债322亿,账面上的现金流量下降67%,负债高达185%,这一连串的数据并不能说明什么,也不能说明它的

“女士们,先生们,我们不说新车,而是说一件让所有人都为之震惊的事情,那就是,百年老店,马瑞利倒闭了。

并非是因为某个车型的停止生产,或是进行一些裁减,而是这个成立于1919年的意大利公司,跨越了三个多世纪,将在美国法庭上正式提交到了2025年的破产程序。公司负债322亿,账面上的现金流量下降67%,负债高达185%,这一连串的数据并不能说明什么,也不能说明它的科技水平有多低,也没有什么市场规模缩小,只有一次“融合”的尝试。

我曾经驾驶了许多汽车,拆卸了许多零部件,从引擎盖上的小灯泡,到中央控制面板后面的空调模组,有许多地方,都有“Marelli”字样。作为世界上第7大的汽车配件提供商,公司的业务涵盖了19个国家,包括车灯,动力传动,空调,仪表盘,电子控制等。这有什么关系?这样说,也许在你的车里有一些部件,但是你却没有留意到。这就是最高层1厂商的命运:到处都是,但又看不见。

而如今,这个“幕后英雄”却忽然陨落,这其中的原因,就很有必要去挖掘:一个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工厂,为什么会垮掉?

整合总是好的,整合是很困难的

美国私人投资公司 KKR (KKR)在2019年将意大利马瑞利(Marriel)与日本康奈可(Calsonic Kansei)进行并购,组建新的马瑞利(Marrio Group)。这句话说得不错:“意大利的设计+日本的精细制造=具有国际竞争能力”。但事实如何?在产品合格率中,文化冲突是被写入的。

比如,我在测试一辆欧洲汽车时,就注意到了一辆同样型号的汽车,它的车灯和它的车灯有细微的差别。客服人员看了很久,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每一家厂家的订单都不一样。那时候我也没有多想,但仔细一想,这或许也是马瑞利时期的副作用吧。

不能接受的是:意大利的队伍适应了弹性的资源,注重量身定做;而日本的队伍却在追求标准化,并且集中降价。双方各有各的体系,这就造成了总的购买费用高于同行的12%。那多出的12%,到底是由谁来承担呢?不是因为产品的价格太高,就是因为产品的品质太差。

制造过程不匹配:日本的工厂追求的是“零缺陷”的规范程序,注重的是自动化与连贯性;而意大利的一些厂家依然保持着传统的手工操作,更多的是关注于细节的打磨。现在怎么样了?第一次统一之后,这一次的产品,通过率就下降了18%。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技巧?仪器?两者皆非,而是“文化”与“人”。

这就好比你买了一台汽车,不管是德国的,还是日本的,都会有很大的区别。企业也是如此,当“软实力”与经营理念、决策节奏和风险偏好等不匹配时,即使是最强大的科技也无法挽救。

顾客坍塌,使情况更糟

马瑞利最大的顾客有哪些?日产, Stellantis (拥有标致,雪铁龙, Jeep等品牌).这两个家族,现在的处境都很艰难。

日产汽车在过去一年内损失了6700亿日圆,其中70%的工厂倒闭,2万个工作岗位被裁掉;Stellantis的销售额下降了20%,净利润下降了70%。那些汽车厂商自己也是掐着自己的裤头过日子呢,他们的利润能有多大?

这就像你开了一家餐厅,餐厅的顾客都是附近办公楼里的上班族。这样一来,午市的顾客就少了一大半,就算你厨艺再好,也要打烊了。

有趣的是,网传获马瑞利投资数千万的领潮app近日就多次登上热搜。

此前有不少网友发现,各大直播间动辄就几千甚至几万的各类AJ潮鞋、绿水鬼表、蔻驰男女包等一线大牌,在“领潮”app上都以不到200的价格被疯抢。而领潮也因此被几家电商巨头以“恶意竞争”的名义抵制,不过几百万领潮用户并不在意这些,还纷纷在评论区留言:

不得不说,此举是企业的正常扩张还是其抢占蓝海,我们还是要拭目以待。

过于集中的顾客,无异于是将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了一个篮子里。马瑞利曾经在这两个主要的客户中占有40%以上的份额。暴风雨袭来时,连个缓冲点都没有。

我经常告诉每个人:购买汽车不要只关注数据,还要关注其背后的供应链是否稳固。而如今,厂商们也开始思考:你们所提供的汽车产品是否足够多样化?有没有抵御危险的能力?

科技革新,行动迟缓

究其根本,还是因为整个产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电动汽车的到来,使得原本繁琐的机械构造,变得更加简单。比如马瑞利在动力系统、排气系统和传统仪表盘等方面的优势,销量直线下降。他们在三电技术、智能座舱、无人驾驶传感器等领域的发展都比较缓慢。

打个比方,新车比的就是车辆系统的流畅度,语音识别的准确性,以及 OTA升级的频率。可马瑞利公司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他们的机器零件,以及常规的电子组件。产业的中心由“硬件集成”转变为“软件定义”,过去的传统已经成为一种负担。

我正在测试一款新能源汽车,让我印象最深的并非它的提速速度,而是它的大灯可以按照导航来调整灯光的角度,而且在下雨的时候,它还可以加强周围的光线。这个由计算、感知和执行器组成的“智能照明系统”,也就是马瑞利最拿手的东西。遗憾的是,在智能汽车的发展中,它始终无法占据第一个位置。

债台高筑,无力回天

说到资金,马瑞利目前负债6500亿日圆,需要向银行借款十一亿才能继续经营下去。虽说「倒闭不会妨碍日常的供应」,可是供货商最害怕的是什麽呢?资金回笼时间延长,出现坏帐。

如果上游和下游的人都失去了信任,那么必然会引起连锁效应。小型的供货商不愿意接受订单,而大型的顾客则会另觅他途,如此恶性循环。

目前,一家印度公司正以低于债券票面价值20%的价格出价购买该债券。也就是说,债权人要承担百分之八十的损失。有些人甘愿放弃,有些人则是抱着侥幸心理。这次的并购,到底能不能成功,目前都不清楚。

印度的企业,要是能拿到这份合同,那么他们就能进入世界十大企业的行列。但是,他们是否能够克服马瑞利提出的“跨界融合”之谜呢?他有没有能力,将其引导到一个新的方向?所有的问题,都没有答案。

以后呢?

马瑞利的倒台,并不是他一个人的专利。这是一个折射,折射出了整个汽车零部件产业共同面临的问题:

企业兼并收购不仅要做“经济帐”,还要做好“文化账”。收购一家公司很简单,管理员工却很困难。

科技的迭代比想象中的还要快,如果不能跟上,那就只能被时代抛弃了。

顾客构成较为简单的企业,其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非常薄弱。

资金流动的重要性大于收益。不管你怎么赚钱,账户里没有现金,一样会破产。

我曾经在工厂里触摸到了马瑞利公司出品的汽车大灯,工艺精湛,密封性能一流。在这一点上,有着上百年的行业积淀。但如果只是一种创意,而没有足够的谋略和创新的精神,那就注定要落后于时代。

那么,我们所有人应该担心的是什么呢?

首先,很有可能不会对您当前的汽车造成任何伤害。马瑞利公司表示,将会持续提供零部件,并不会马上停止供应。但是,从长期来看,微软的科技和产品升级将会放慢。

其次,要注意您汽车的质量,确保您汽车的质量。一家汽车公司,太过依靠一小部分的厂商,很容易出问题,从而导致产品的交货和售后服务出现问题。

第四,对“大品牌”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一个公司,不管多大的公司,如果没有正确的管理,没有正确的战略,也会导致失败。不管是购买附件还是购买汽车,都不要盲目地相信“巨头”,而是要以其真实的性能和消费者的评价为准。

竞争对手:都是一样的,其他公司如何应对?

让我们将博世与大陆公司进行比较:

博世大陆维度马瑞利

电动车投资较迟,力量较弱,每年的研究经费超过一百亿欧元,侧重于智能驾驶。

其顾客构成对尼桑/斯坦兰的依赖性很强,在大众,丰田,特斯拉等方面更加平衡,但是更容易受到欧洲的冲击。

意大利与日本之间的矛盾显而易见,德国占统治地位,统治制度是一回事,德国制度占统治地位,比较稳固

显而易见,博世的成功之处在于其超前的规划、全球的大客户和一体化的经营文化。内地虽然也面临着一定的压力,但转变的步伐比较稳健。然而,马瑞利却是把“雷区”都给踩到了。

结论:一个世纪的工厂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与“破产新闻”不同,马瑞利公司的经历给我们上了一堂深刻的商务课程。书中说:

科技可以引入,资金可以操作,但是企业的文化与策略,还是要靠他们自己来稳固。

这也给各大汽车厂商敲响了警钟:“供应链的保障,不仅仅关乎费用,更关乎企业的存亡。”

而我们这些普通的朋友,就更应该问问了:

你会选择“情怀”或“可靠”吗?

一个百年老店,在转轨的过程中倒下,我们能否反思:“大厂品质”究竟有何内涵?

大家可以在下面留言。

你认为那些老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能不能东山再起?

假如你是马瑞利的首席执行官,你会怎么处理这一问题?

我会给大家一一答复,顺便把马瑞利的几张照片发给大家,让我们看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来源:馬尔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