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闻天曾问王稼祥:“我军仅三万人,如何能打败几十万强敌?”王稼祥微微一笑,答道:“靠的就是毛主席那十六个字!这看似简单,却是我们制胜的法宝”
张闻天曾问王稼祥:“我军仅三万人,如何能打败几十万强敌?”王稼祥微微一笑,答道:“靠的就是毛主席那十六个字!这看似简单,却是我们制胜的法宝”
那十六字,便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王稼祥最初领会到这十六字的分量,是在1931年的江西山区。他刚从苏联归来,满脑子仍是城市暴动、工人罢工那套理论,对毛泽东带着部队钻山沟、打游击的做法颇不以为然。他心想:革命怎能总在山里转?这算什么打法?
然而,第二次反“围剿”彻底改变了他的看法。
蒋介石调动二十万大军压境,企图将红军一口吞掉。毛泽东却指挥部队在山林中灵活穿梭,敌人进,红军就退;敌人驻扎,红军夜间骚扰;敌人疲惫,红军突然猛击;敌人撤退,红军紧追不舍。一番周旋下来,红军伤亡甚微,敌军却损失两万余人。
王稼祥看得目瞪口呆。他开始意识到,那十六字诀绝非空话,而是一套极高明的战略思想。
但他真正“悟透”,还要等到第三次反“围剿”期间。当时他正发高烧,躺在担架上随军转移。夜色如墨,山路崎岖,前途难测。忽然,前方出现一片火光——原来是当地百姓举着火把来接应部队。一位老乡低声说:“毛主席叫我们来的,不能让大家摸黑走。”
那一刻,王稼祥豁然开朗:这十六字诀背后,真正的力量是人心。没有百姓的支持,红军怎么可能在敌人进攻前及时撤退?怎么可能掌握敌军动向、适时骚扰?又怎么可能在追击时如鱼得水?
躺在颠簸的担架上,他反复咀嚼这十六个字,越念越觉其中有无穷力量。
也正因如此,在宁都会议上有人提出撤换毛泽东时,王稼祥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大敌当前,不可易帅!”他深知,毛泽东不仅懂军事,更懂中国革命的特殊逻辑。
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并非一开始就被广泛接受。湘江一战,红军损失惨重,从八万锐减至三万,许多人心生疑虑。王稼祥后来坦言:“如果早让毛泽东来指挥,绝不会如此。”
长征途中,毛泽东曾与王稼祥在雪地中并肩而行,说了一句让他终生难忘的话:“打仗要靠灵活、靠人,不是照搬教条。”
到了遵义会议,王稼祥不顾自己伤病缠身,坚决支持毛泽东重新指挥部队。这一支持,关键时刻扭转了红军的命运。
有人说毛泽东是军事天才,其实更准确地说,他是最懂得“活学活用”的实战家。1932年漳州战役,他佯攻龙岩、实取漳州,一举击溃张贞部队;1928年黄洋界保卫战,他以极弱兵力智退湘军四个团——这些战例,都不是兵法书上能直接找到的。
甚至蒋介石也在日记中写道:“共军战术之灵活,实乃平生未见。”但他始终不明白,红军的“灵活”本质上来自人民群众。
那十六字诀,归根结底是人民战争的精华。没有百姓提供情报、运送粮草、掩护行军,红军再灵活的战术也难以施展。而国民党失去民心,再多的军队、再精良的装备,也注定失败。
1937年,王稼祥再次从苏联返回,带回了共产国际的最新指示。他在延安会议上郑重宣布:“中国的革命战争,必须由毛泽东这样有实际经验的同志来领导!”
张闻天听完,久久无言。他终于明白,那三万人之所以能冲破重围、走向胜利,靠的不是运气,不是蛮力,而是一套深植于人民之中的战略与信仰。
许多年后,王稼祥说出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老蒋输就输在不懂——这天下,从来不是谁兵多,谁就能赢。”民心所向。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
·
来源:渝鲜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