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盛夏的皖北平原,60岁的王建国戴着草帽,蹲在老槐树下给孩子们讲数学题。这个坚守乡村讲台的老教师,每月退休金4800,现在用最朴实的行动让自己的退休生活过得充实且有意义。
"王老师又在村口给留守儿童补课啦!"
2025年盛夏的皖北平原,60岁的王建国戴着草帽,蹲在老槐树下给孩子们讲数学题。这个坚守乡村讲台的老教师,每月退休金4800,现在用最朴实的行动让自己的退休生活过得充实且有意义。
1984年的阜阳乡村小学,18岁的王建国第一次站上用土坯垒的讲台。"孩子们,知识能改变命运!"他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这句话,粉笔灰扬起的粉末飘散在空气中。
那时候的乡村教师是真拼命。冬天教室里没有暖气,学生们冻得直跺脚,王老师把自己的棉袄脱下来给孩子披上,夏天漏雨,雨点滴在教案上,他就用塑料布盖着继续讲课。
"每月工资58块,可生活有奔头。"王老师摩挲着泛黄的教师资格证,上面还留着当年的雨水渍。民办教师转为公办的文件,是他最珍贵的宝贝。
2000年的春天,命运曾向他招手。县城重点中学抛来橄榄枝,承诺解决住房和子女工作。"建国啊,去县城吧,那边工资是这里三倍!"教育局领导拍着他肩膀说。
这个消息像颗石子,在平静的生活里激起涟漪。妻子哭着说:"孩子都快高考了,县城教育资源多好!你不去城里教书,我和你离婚。"
王老师沉默了,他蹲在学校操场上,看了一遍又一遍天空。当他望着教室里眼巴巴听课的留守儿童,狠下心拒绝了:"这里的孩子更需要我。"
这一留就是二十年。他错过了职称评定的最佳时机,看着同龄教师调进县城,退休金拿到七八千,却始终没挪窝。"每次看到孩子们考上大学,比啥都值。"王老师说这话时,眼里闪着光。
正式退休那天,王老师盯着工资卡上的4800元有点恍惚。当年在县城的同事,退休金普遍超过6000,还有两个评上特级教师的,每月能拿9000多,但他很快释然,钱多钱少,心态最重要。
命运的馈赠总在细微处。赋闲在家的王老师成了"留守儿童之家"的常客,每天义务辅导孩子们功课。他用退休金买了200多本课外书,在自家院子里办起了"星光书屋"。
"有个女孩考上了北师大,她说要回来当乡村教师。"王老师的笔记本里夹着张泛黄的合影,是他和学生们在大学门前的留念。
"你后悔没去县城吗?"有人问。
王老师笑着说:"要说不后悔是假的,特别是看到老同事们年年涨工资的时候。但换个角度想,要是去了县城,我能带出38个大学生?能听到孩子们喊我'爷爷老师'?"
如今的王老师每天五点半起床,先去菜园摘青菜,然后背着竹筐去村口卖,卖完菜去给留守儿童免费补课。日子不比城里的老同事们过得差,时不时发的朋友圈,还引得老同事们羡慕不已。
"其实教书和种地挺像的。"王老师擦着黑板突然说,"播下种子就得精心照料,收成好坏要看天时地利,但心里得有盼头。"
这话让人想起《凤凰琴》里的余校长,那个在贫困山区坚守教育的民办教师。或许真正的成功,不是银行卡上的数字,而是留在学生记忆里的温度。
来源:职场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