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后人踏秋来华 跨越86年的精神对话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9 10:09 1

摘要:2025年的秋天。一位特殊的“白求恩”踏上了中国的土地。沃伦·白求恩。牵着两个孩子的手。站在北京阳台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照片前。86年时光仿佛瞬间折叠。

白求恩后人踏秋来华 跨越86年的精神对话

2025年的秋天。一位特殊的“白求恩”踏上了中国的土地。沃伦·白求恩。牵着两个孩子的手。站在北京阳台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照片前。86年时光仿佛瞬间折叠。

这一刻。历史活了。

*​

一、血脉与精神的接力

沃伦·白求恩。加拿大医生的远亲。加拿大—中国友好协会多伦多分会主席。此行他不仅是家族代表。更是一座桥梁。

他的华人妻子曾说。在中国。连未受教育的老人都知白求恩。小学课堂里永远有他的故事。这是一种深植于民族记忆的敬意。跨越了教育、地域和时代。

他带来了一份沉重而珍贵的礼物——白求恩在华期间的日记原件与往来书信。这些泛黄的纸页。详细记录了战火中的医疗点滴和深厚情感。

更重要的是。他带来了下一代。两个懵懂的孩子站在曾祖父辈的照片前。阳光透过树叶洒在他们身上。精神的种子已然播下。

二、1938:烽火中的手术刀

1938年1月。48岁的诺尔曼·白求恩来到中国。他说:“真正的战斗是在中国。那里的斗争决定着我们这个世界的命运。我要和他们一起战斗。”

他的信念很简单。​​“要把手术台设在离火线最近的地方。”​​

在晋察冀边区。他目睹伤员分散救治效率低下。于是。一座龙王庙被改造成“白求恩模范病室”。​​69小时内完成115台手术​​。他不仅救人。更创办学校编写教材。培养大批医疗人才。

他的发明充满智慧。看到老乡的驴驮子。他灵感迸发。研制出“卢沟桥”药驮子。这座“桥”可装载100次手术和500次换药所需物品。盖上门板就是手术台。​​百年后其设计理念仍在启迪救援设备​​。

他与战士同吃土豆。分享阳光。把被子让给伤员。为村民免费看病。1939年11月。因手术感染。他牺牲于河北唐县。毛泽东写下一篇《纪念白求恩》。从此一个名字成为一种精神象征。

三、2025:行动中的传承

86年后。他的后人沃伦站在先辈足迹之地。强调:“传承白求恩精神非常重要。”

他认为白求恩精神的当代意义在于——​​空谈毫无价值。唯有行动才能实现价值​​。 “这一切很简单:我认为该做,就去实现。”这种内在驱动力。正是当下年轻人所需。

这种精神在持续焕发生机。​​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的军医们。作为白求恩精神传人。每年在山西五台县模范医院旧址义诊。95岁的老军医刘世钺退休后仍坚持义务出诊30年。

民间也在行动。加拿大白求恩医学发展协会过去9年19次组织医疗团队赴华。足迹遍及26个省。140所医院。加拿大白求恩协会12年来深入中国14个边远及不发达省份义诊数千人。

四、跨越时空的握手

在北京。沃伦·白求恩与另一位国际友人后代相遇——​​《红星照耀中国》作者埃德加·斯诺的侄孙亚当·福斯特​​。

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两位后人紧紧握手。沃伦轻触浮雕:“祖父。我们回来了。”亚当则感慨斯诺夫妇笔下的全民抗战决心。

在北大未名湖畔斯诺墓前。沃伦敬上加拿大冰酒。亚当献上陕北山丹花。手术刀与照相机。一个拯救生命。一个记录真相。共同铸就抗战胜利的基石。

这场相遇证明:​​真正的历史从不会在岁月中褪色。它会在新一代传承中焕发新生​​。

五、和平年代的启示与未来

沃伦认为。白求恩精神在当今世界依然珍贵。当新冠疫情肆虐时。中国医生逆行出征。加拿大志愿者奔赴疫区。这便是跨越时空的共鸣。

面对当今世界某些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亚当直言:“斯诺夫妇若在世。定会继续为真相发声。”沃伦则结合加拿大军人在香港保卫战中的牺牲强调:“只有铭记教训。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未来。沃伦计划推动“白求恩医疗志愿者”项目。招募两国青年赴发展中国家义诊。亚当则设立“斯诺青年记者奖”。鼓励全球年轻人用多元视角报道中国。

他们共同举杯。“80年前。我们的祖辈用生命和笔墨连接了中加美;今天。我们要用创新和合作续写这段友谊。”

​*​

古松伫立。在山西五台县松岩口村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它经历了800多个春秋。它见证过烽火中的牺牲。也沐浴着和平的阳光。

它静默的姿态。是一种见证。更是一种启示——​​这种源于对人类共同价值坚守的力量。将激励后人穿越更多风雨。抵达更远未来​​。

86年很长。足以让世界几经变换。

86年也很短。一种精神就能将其紧密相连。

白求恩的后人来了。

带着行动与传承。

正如沃伦所说。

“我认为该做,就去实现。”

这很简单。

也很永恒。

来源:归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