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网络「赌石」直播成为了新的流量密码,堪称专门吸引中老年人的「开盲盒」:外表难以区分的翡翠原石线上下单当场切开,根据成色的差异一刀定赔赚,无论是「切涨」(切出高价值翡翠),还是“切垮”(切开原石后发现品相不佳),按照主播的说法,都要愿赌服输遵守行规。
近年来,网络「赌石」直播成为了新的流量密码,堪称专门吸引中老年人的「开盲盒」:外表难以区分的翡翠原石线上下单当场切开,根据成色的差异一刀定赔赚,无论是「切涨」(切出高价值翡翠),还是“切垮”(切开原石后发现品相不佳),按照主播的说法,都要愿赌服输遵守行规。
图:切开后的翡翠原石
不过,今年3月一起被称作「中国赌石第一案」的刑事判决,却打破了这种潜规则,将高价售卖原石的赌石经营团伙以诈骗追究刑事责任,据报道,被害人马先生花费8000余万元向云南玉石商人张有省购买了一块翡翠赌石,切开后进行鉴定发现估值仅为436万元,于是报警。河北省霸州市法院判决张有省诈骗罪成立,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
有人可能会觉得,本来赌石就是行业内普遍存在的玩法,为啥「切垮」后还能追究对方诈骗的责任呢,是不是玩不起?
关键区别在于,卖家是否对未切开的翡翠原石的产地进行了虚假陈述,令买家基于错误认知而签订合同并支付价款。
赌石合同本身并不违法,法律上称之为一种「射幸合同」,签订合同的双方交易的结果取决于某种不确定的偶然事件,本质上是在买一个机会,而不是确定的价值。赌石、买彩票、买保险都是典型的射幸合同。
2022 年上海就有一起民事纠纷,消费者在观看赌石直播后花 13 万元从主播团队处购买了九块翡翠原石,随后以实际品质与宣传不符为由起诉卖家,法院是这么判的:
来源(2022)沪02民终5418号
简单总结一下这起判决的要点:
1、买卖翡翠原石的合同是一种具有风险的射幸合同,可能切出来价值连城的宝石,也可能无利可图;
2、此类交易符合行业的习惯,且买家自愿接受了通过直播肉眼观察的方式完成交易,卖家也多次向卖家提示了风险并要求其确认;
3、要想否定赌石合同的法律效力,应当证明对方存在欺诈,但买家并未提供证据表明存在产地造假行为,而卖家能通过进口报关单和进货过程中的视频就产品描述的真实性作出证明。
因此,法院最终判决买家败诉,不支持「退一赔三」的主张。
说回到河北省那起 8000 万赌石案,和上海的案例相比,关键的不同在于卖家的确就产品的来源作出了虚假陈述:相关新闻报道提到,侦查机关委托具有资质的鉴定中心,出具了认为「涉案赌石产地倾向危地马拉」的鉴定意见,这一产地和卖家宣称的「缅甸木那坑口」不符。
而这一操作,就踩中了诈骗罪的构成要件:虚构原石产自缅甸事实,使他人陷入错误认知,并基于这一错误认知处分财物,还是远远超过「数额特别巨大」标准的八千万元,那就非常可刑了。
上述诈骗案中的涉案翡翠原石
所以说,愿赌服输的前提,是知不知道自己究竟在赌什么;在法律没有明令禁止的情况下,赌石就跟网游抽卡类似:
游戏里,「非酋」不能仅以自己小保底歪了抽不出限定角色为由起诉游戏公司,但如果经营者对卡池的性质存在不实描述,那就可以追究对方法律责任;玩赌石这种「一刀穷、一刀富」的游戏,没能「切青」就掀桌,恐怕也于法无据。但如果对方指着不知哪里拣来的石头谎称来自知名产区,或者拿着已经被开窗的石料说这是一手原石,再例如在直播间请了一堆托儿、用剧本上演了一出赌石暴富的戏码,让观众对这批原石的经济价值产生错误认知,那视具体金额和性质严重程度,就有可能通过民事诉讼要求对方退款、赔偿甚至追究其刑事责任了。
来源:一个人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