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武警福建总队机动支队的训练场上,新兵呼泽旭总显得“不太一样”。别人咬牙冲过300米障碍时,他像一艘破浪的龙舟般疾驰;反恐怖战斗体能训练时,他总在队列中喊出铿锵的号子。这个毕业于青岛大学的00后新兵,带着全国大学生龙舟锦标赛亚军的奖牌走进军营,又在迷彩方阵里书
在武警福建总队机动支队的训练场上,新兵呼泽旭总显得“不太一样”。别人咬牙冲过300米障碍时,他像一艘破浪的龙舟般疾驰;反恐怖战斗体能训练时,他总在队列中喊出铿锵的号子。这个毕业于青岛大学的00后新兵,带着全国大学生龙舟锦标赛亚军的奖牌走进军营,又在迷彩方阵里书写着新的传奇。
从桨到枪:浪花里的三年蛰伏
2020年的胶州湾畔,青岛大学的龙舟码头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新人。彼时刚上大二的呼泽旭被学长拽进龙舟队,第一次握住木桨时,掌心被磨得通红。“12人小龙舟讲究爆发力,22人大龙舟考验耐力,但都得靠一个字——‘齐’!”教练的话他记了三年。
首次参加全国大学生龙舟锦标赛的经历却给了他当头一棒。在湖南汨罗江的赛道上,青岛大学的龙舟因节奏紊乱,在12人组比赛中排名垫底。摄像机扫过队员们涨红的脸庞时,呼泽旭死死攥着浸透汗水的桨柄,把“丢人”两个字刻进了脑海里。
此后的训练场上多了一个“疯子”。清晨五点的海湾,他独自加练时把木桨抡出残影;盛夏正午的码头,他顶着40℃高温反复模拟入水角度。2023年澳大利亚达尔文港的国际龙舟赛上,当青岛大学的龙舟以0.3秒优势冲过终点时,呼泽旭摸着被海水泡蜕皮的虎口笑了——银色奖牌在阳光下折射出的光,照亮了三年来的每一道伤疤。
从赛场到战场:父亲的“特殊礼物”
在那个捧着奖杯回家的特别夜晚,呼泽旭坐在饭桌上,满脸兴奋地讲述着发生在达尔文港那惊心动魄的惊险反超。彼时,刚刚脱下军装的父亲一直静静地聆听着,没有插话。待呼泽旭讲完后,父亲突然伸手掏出一枚已经泛黄的“优秀士兵”勋章,语气严肃又带着一丝期待地问道:“你如今赢过了风浪,有没有勇气试试去征服战场呢?”
2024年秋天,呼泽旭背着行囊踏入新兵连。龙舟训练铸就的钢铁腰腹让单杠考核轻松满分,三年划桨练出的爆发力使他成为400米操场的“闪电”;更让班长惊讶的是他身上那股“龙舟魂”——五公里武装越野时主动替战友背枪,战术协同训练时自发喊起“一二!发力!”的口号。
“这不是巧合。”在新兵下连时,呼泽旭作为标兵代表发言:“龙舟要22双手臂同频共振,特战要12个兄弟生死与共。以前我为0.1秒的桨频拼命,现在为0.1秒的上膛拼命,变的只是战场,不变的是必须赢的信念!”
从浪花到硝烟:两种血脉一种魂
深夜,器械场上,呼泽旭加练据枪时总会想起龙舟破浪的瞬间。铅坠般的枪管在掌心颤动,仿佛化作熟悉的木桨;远处靶场的灯光如粼粼波光,令他恍惚回到胶州湾的晨曦之中。
如今已成为预备特战队员的呼泽旭,常被战友调侃“血管里流的是柴油”——既有龙舟引擎般的澎湃动力,又有军人钢铁般的坚毅意志。而他说得更为透彻:“无论是劈波斩浪的木桨,还是保家卫国的钢枪,握紧它们的,都是中国青年滚烫的手。”
呼泽旭的日记本上写着:浪花里的龙舟精神,硝烟中的特战信仰。这个曾被海浪打磨过的青年,正在军营的熔炉里淬炼出新的锋芒。当有人问他“当兵苦不苦”时,他总笑着拍拍结实的臂膀:“比起22人龙舟慢1秒就输的绝望,训练场上的苦,都是甜的。”
或许,这就是新时代青年最帅的模样——在浪花与硝烟交织的征途上,永远保持着“有点东西”的锐气与赤诚。
作者:王 超 胡将援
主 办:武警福建总队政治工作部
监 制:袁宏国
责任编辑:李信表
值班编辑:徐兴泽
投稿邮箱:fjwj81@163.com
福建武警
福建武警
我就知道你“在看”
来源:福建武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