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这个问题放到现在还会被当做共识,主要是因为——做中国toB业务的初始路径,其实是有问题的。
最近还是听到很多人在说,中国toB很难。
一边是,还是赚不到钱。
一边是,还是做不好业务。
两相叠加,再一碰头,就得个结论,中国toB很难。
对不起,在我的认知里,toB从来没有难过,尤其中国的toB SaaS。
但这个问题放到现在还会被当做共识,主要是因为——做中国toB业务的初始路径,其实是有问题的。
还原一下、
toB从2015年开始兴起,核心问题是,toC在那时候已经没有红利了。为了找下一个市场,很多人开始涌入toB。如果你有点记忆的话,应该能想起,那时候各种科技创投媒体都在吹捧toB,因为他们觉得toC既然没了,那么热点必然在toB。非C即B嘛。很媒体化想当然的思维,不打仗的人就会这么想。
媒体这么吹,其实是为了迎合资本。一级市场是必须有热点的,而且也需要媒体捧场帮着抬轿子。toC既然投不出好的公司,只能去toB投。toB能否投出来,也暂时不打紧,核心是先造势,这样才会有人接盘。
在这两个双重因素加持下,中国toB一夜之间熊熊大火了。各种神头鬼脸的公司,都开始进入toB业务。大厂不想错过机会,小厂想崭露头角。
嗯,生意就是这么简单。左脚踏右脚。
但toB本身没有更好的模式——如果有,早就出来了。你以为中国人都是吃素的吗?好赚的行业谁不抢着去。toB在这个浪潮之前,都是一些很专注的做软件、做客户的公司,营收很稳定,规模也不大。
一句话,慢慢做。
但资本会拔苗助长:因为你化骨龙在toB行业看上去还不错,所有我就投了你。但我要求的是你跟国外的公司对标,赶紧增长,变成铜锣湾扛把子陈浩南。
所以toB公司都开始规模化扩张——你人员规模都没有,业务怎么可能发展到国外的水平和档次?
听上去很有逻辑是不是?但甲方也有话说——你资本和创业者的诉求,关我甲方什么事?我甲方该多少预算还多少预算啊!我一个甲方,不可能真金白银陪着你乙方做上市梦就赶紧扩预算吧?再说,你们的产品真的很好吗?我现在拿钱出来陪你玩,我甲方冒的是更大的风险啊。接人家IBM\SAP,人家是真的有产品和业务。你一个成立几年的小软件公司,现在说要帮我大甲方赋能?还要跟我SaaS收费?
所以在中国做toB,还是很艰难。资本狂投一大堆,市场营收还是这么点。市场规模又不会随着资本的钱涌入就立刻变大。
所以才会有人说,中国toB很难。
我只能总结为,toB一直就这样,他没难过,是你资本难了,是你乙方的产品难了,是你乙方老板上市的梦太大了。甲方跟不上,市场规模跟不上。
但我说的toB难,不是没有解法的。
第一做好你的产品——你不可能永远拿个半成品来解决甲方那么复杂的业务问题吧?
第二做好你的商业模式——找该收钱的人收钱。
第三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toB不是阿里腾讯这样的大公司,靠它上市老板可以财富自由,但你财富自由不了。而且toB本来就很多大公司。你幻想的像阿里、字节、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巨头toB公司,是不可能存在的。
这个规模有多大,你看看游戏公司就知道了。
游戏就是最本质、最SaaS、最赚钱的软件公司。
一个正常的游戏项目组有多少人,一个toB SaaS公司就有多少人。
游戏公司可以规模化复制吗?
游戏公司可以不断横向拓展吗?
这些答案搞清楚,中国toB公司的前景就搞清楚了。
事实上,在ERP、OA、CRM、HRTECH之外,几乎就没有更大的赛道了。这些产品在本质上,也没法支撑更好的营收量级。如果再细分到个别岗位的工具上,市场就更小了。
你可以指望单机游戏公司赚钱。但你不可能指望单机游戏公司各个都赚大钱。你也不可能指望单机游戏公司每年都推出一个必赚大钱的单机游戏。你也不可能指望单机游戏公司囊括所有品类的赚大钱游戏。
比喻还是有参差的。但我说什么意思你懂。很多人都知道,腾讯很多员工都没见过自己做的游戏发行。
那你为什么觉得中国toB SaaS就必须能成长为很大的巨头呢。
奇怪。
而且在这个背后,市场是更大的因素。
跟美国一比,中国更卷——你投资人就知道知道指着Salesforce这个大饼让大家努力,那你看看美国有多少做CRM的公司嘛先——你再看看美国的甲方在全球市场上是什么营收量级嘛。
你没有那么多牛逼的甲方,哪来那么多牛逼的乙方呢?
奇怪。
我还是重申那个观点。我觉得中国toB SaaS不难。我看过很多活的不错、小而美的公司。你觉得难,人家觉得不难。你觉得难,可能是不符合期望而已。
我也期望我跟吴彦祖一样帅。
来源:谢强by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