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自身作风建设,在不同历史阶段培育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并以此激励无数党员为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系统总结党史上的作风建设历程并从中汲取经验启示,对新时代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具有重要意义。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自身作风建设,在不同历史阶段培育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并以此激励无数党员为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系统总结党史上的作风建设历程并从中汲取经验启示,对新时代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期,让我们一同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历程与经验启示。
▲赣南苏区时期纸质手刻油印“三大任务、三大纪律、八大注意”宣传单。
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 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党的作风建设提供良好开端
近代中国的历史嬗变推动着政治力量的新旧更替,广大人民群众和一批批先进人士为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困境不懈抗争,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苦闷中彷徨的中国人由此看到了新的光明和希望。五四运动的爆发,激发了人们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先进的社会力量崭露头角,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创建后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把马克思主义思想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
1、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培育优良作风提供了理论指导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其作风建设始终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之上,所形成的各种优良作风都体现着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品格。
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也是中国共产党思想作风的集中体现。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深刻思想,对中国共产党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具有指导意义。揭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人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立场的理论依据,为共产党人的作风塑造奠定了思想基础。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发明了唯物史观理论,从这个理论出发形成的群众观,确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作风的建设取向,对中国共产党形成密切联系人民的群众路线具有指导意义。敢于承认和纠正错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者胸怀坦荡、光明磊落的品格,形成共产党人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检验一个政党是否先进不在于它犯不犯错误,而在于对待错误的态度是否正确。敢于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仅不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造成伤害,而且还是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有力武器。这一思想对中国共产党树立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具有指导意义。2、将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运用于培育中国共产党优良作风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与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共产党建设经验,培育和发展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共产党优良作风。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运用于指导中国革命,首先要研究本国国情。1921年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指南,确立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但这一纲领直接照搬了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揭示的奋斗目标,没有反映中国社会实际和体现中国革命的具体需要。从二大到四大,党通过制定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推动形成统一战线、确立工农联盟思想等,明确依靠群众开展革命的路径,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作风建设起点。此后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注重研究中国革命实际,以摸清国情的努力来肩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重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既是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的内容,又是加强作风建设的要求,体现着党的思想作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个理论态度问题,而且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作风问题。脱离中国革命实际,马克思主义思想就会成为无的放矢的空洞理论,就会使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实践偏离正确的方向。只有通过深入的实践,才能树立起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古田会议标志着党的作风和作风建设理论初步形成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进行了“三湾改编”。“三湾改编”不仅确立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制定了红军的纪律规范,还实行军队民主制度和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的原则,设立士兵委员会,实行官兵平等、经济公开等民主制度,这里既体现了我们党建设人民军队的原则,也整顿了当时的“流寇”习气和军阀作风。
1928年4月,在湖南桂东沙田圩,毛泽东将未系统成文的军纪逐条修改,正式写下了著名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他亲自颁布并逐项解说了这个“第一军规”,后来又完善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军纪体现出了军风,也体现出了党风。
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史称“古田会议”)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召开。古田会议第一次以党的决议的形式规定了坚持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和制度,纠正了红四军内存在的各种错误思想,教育红四军的党员和官兵认识到,红军绝不是单纯打仗的工具,首次明确提出红军必须担负“打仗、筹款、做群众工作”三大任务。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即古田会议决议。古田会议决议第一次使用了“群众路线”的概念,强调树立群众观点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古田会议不仅是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形成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苏区精神的精髓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加强调查研究,反对本本主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头树立好作风,与苏区军民过着“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生活。
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延安整风,开创了党的作风建设的好形式
1941年初至1945年,为了彻底清算“左”倾机会主义在党内的政治和思想影响,同时也是为了教育新党员,整顿队伍以适应革命形势不断发展的需要,我们党在延安开展了一次全党范围内的整风运动。
延安整风的目的是整顿“三风”,即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要解决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解决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就是要理顺党内各种关系,解决看齐意识和步调一致的问题。在党内不消灭宗派主义的残余就会组织纪律涣散、离心离德,我们党就不可能队伍整齐、步调一致地去战斗。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因为党八股是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表现形式。新文化运动反对了老八股、老教条,但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看作空洞的教条,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个别词句看作灵丹妙药,这种党八股就是洋八股、新八股。通过延安整风,我们党把实事求是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在党的七大上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把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确立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延安整风运动在我党历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教育了全党,统一了全党思想,使党达到空前的团结统一,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且是党的自身建设的一次重要实践,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纯洁了党员队伍,开创了运用整风形式解决党内矛盾的范例,是党的作风建设的一个极为成功的实践。
解放战争时期: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加强执政党作风建设问题
1949年3月5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村中央办公大院里的机关食堂开幕,会议围绕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取得胜利后的革命转变等重大问题进行了讨论,是为建设新中国做好准备的一次党内思想动员。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指出: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敌人的武力不能征服我们,但是如果我们不加以警惕,各种糖衣裹着的炮弹可能会击倒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并作出禁止给党的领导者祝寿,禁止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等规定。
“两个务必”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前夕,为全党敲响了抵制思想污染、克服精神懈怠、防止意志衰退的警钟,成为党的作风建设具有永恒价值的座右铭。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作风建设,是我们党在极其严峻复杂的斗争环境中,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伟大自我革命。这一时期形成的优良作风,不仅是我们党克敌制胜、发展壮大的重要法宝,更铸就了党的鲜明政治品格和精神标识。
(本篇图文综合整理自:《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史》《毛泽东建党学说论(下)》《光明日报》、《求是》杂志、《党建》杂志、《群众》杂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网、旗帜网、学习强国、包图网)
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