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9日,在衢江区樟潭街道华颐达残疾人之家,7名庇护人员正以流水线的形式,赶制一批绒花胸针订单。掐丝、排线、梳绒……大家忙碌在各自的岗位上。
4月9日,在衢江区樟潭街道华颐达残疾人之家,7名庇护人员正以流水线的形式,赶制一批绒花胸针订单。掐丝、排线、梳绒……大家忙碌在各自的岗位上。
华颐达残疾人之家成立于2012年,现安置庇护25名残疾人。近年来,华颐达残疾人之家在原有的纸箱组装劳动项目基础上,创新推出手工制作“丝带花语”与“藤韵匠心”等特色项目,以更丰富的手工制作活动,提升庇护人员的技能水平。“通过各种技能培训,开设多种延伸服务,如丝带花、藤编框、藤编包、非遗绒花等手工艺品制作,来训练他们的动手能力。通过创新就业方式,增加他们的收入。”徐建英说。
在作品展示室,由庇护人员制作的藤编筐、藤编包、丝带花等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令人眼花缭乱。徐建英介绍,每一位庇护人员在手工制作中不断摸索,从笨拙到娴熟,从粗糙到精致,每一件作品都见证了他们的成长和蝶变。为销售这些产品,华颐达残疾人之家将手工作品上架多个线上平台,并通过线下的展销会、年货节等进行推广销售。特别是绒花系列,一经推出,市场反响火爆,小小绒花涵盖20多道制作工序,完成这笔订单需要两个月时间。“我负责掐铜丝。前期,通过老师的指导,我们慢慢学习,制作出成品。”庇护人员郭焕说。
滑动查看更多绒花
精美的绒花不仅在本地销售火热,而且有很多慕名而来的订单。近期,一对北京新人从网上看到残疾人之家的精致又华美的绒花制品,特意不远千里来到机构实地挑选预定结婚伴手礼,最终这对有爱心的新人定制了150枚由银杏、竹叶和兰花等元素编织的绒花胸针。
绒花制品“火热”现象,是庇护人员就业技能成长历程的生动体现。“庇护人员不仅能得到日间照料、工疗等服务,还能实现就业。”华颐达残疾人之家负责人徐建英介绍。近年来,衢江区统筹整合残疾人服务资源,全力推进残疾人之家规范化建设,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康复训练等,积极对接来料加工项目和辅助性就业。
截至目前,衢江区已规范化建成星级残疾人之家27家,实现全区22个乡镇(街道)残疾人之家全覆盖,为全区582名持证残疾人提供庇护服务。此外,衢江区已创建就业实训基地2家,2022年至2024年,累计帮助庇护人员增收9100余万元,成为缩小“三大差距”的生动缩影。
文字丨王钧毅
图片丨郑利文
编辑丨江一帆
一审丨刘怡雯 余慧仙
二审丨舒勤
三审丨徐芳
温 馨 提 醒
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没有经常点“在看”的,会慢慢收不到推送。如果您还想看到我们发布的权威信息,请将“衢江发布”加为星标,每次看完后别忘记点下“在看”和“赞”。↓ ↓
来源:衢江发布